即兴口语表达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1500621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即兴口语表达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即兴口语表达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即兴口语表达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即兴口语表达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即兴口语表达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即兴口语表达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即兴口语表达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电视记者出镜现场出镜(“当这个新闻事件发生时我在场!”)定义:是指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 形象的工作方式。记者出镜采访更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电视传播中人本化的传播方式。美国学者JH 特纳在1978年提出人际交流的五个阶段学说1、互相注意;2、意欲沟通;3、互相体会表态;4、预想各种可行的方式;5、调整反应,以期达到交流的目的。电视记者要善于与人交流。 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有:(一)记者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记者出镜很多情况下是“带领式”的,它消除了观众对现场的部分疑虑,使报道内容更具有可 信度。(二)、使现场信息更加条理化、

2、秩序化 由于出镜记者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现场的信息会在记者的提问、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 主题或段落主题,而自然筛去那些与记者兴趣无关的信息。(三)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人际关系、内心情感、思想观念等不具有直观形象的信息 形象化。(四)使采访更加深入生活自身总是杂乱的、平淡的,仅仅用镜头去客观记录, 在短时间里往往难以拍到具有深 刻内涵的画面。记者出镜是一种比较直接简便的采访手段,它能使一些抽象意义的话题得到 直接的发展,从而比较快地实现采访主题的深入。二、电视记者出镜的言语行为对出镜语言的具体要求 电视记者出镜采访中,一般使用口头语言,简称电视口头语言。(一)电视记者语言结构的口语化

3、 口语话的步骤包括:口语对象感和交流感。电视记者需动用全部感官参与口头语言的表达 包括手势、眼神等。注意谴辞造句的口语化。(二)电视记者语言的通俗化(三)电视记者语言的形象化 口头语的劣势在于严谨性和理性化程度不易实现,而优势在于富有感染力和形象性。 为了减少口语化的劣势可在后期编辑时加上字幕和形象画面。电视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 电视口头语言是综合性的语言。电视记者的口头语言是人际交流状态中的语言。 电视记者口头语言起点是人,终点是观众。 在时间上顺序出现,不做停留,具有承上启下、相互激发和不断递进的态势。三、电视记者出镜的非语言行为 常用的镜头前的非语言传播行为主要有四大类:(一)外表1、外

4、表。外表是指记者的物质性的外观,分为:可控部分,如头发,服装、化妆和装 饰。不可控部分,如容貌、身高、体重等外观符号构成记者的“第一印象”。着装的 TOP 原则TOP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 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时间原则 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以包 打天下,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专业 性;晚上出席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 亮的丝巾;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

5、候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场合原则 衣着要与场合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听音乐会或看芭 蕾舞,则应按惯例着正装;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 而在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地点原则 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 业套装会显得专业;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 过露或过短的服装。(二)体态语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体态语在电视采访中的存在意义在于配合记者的口语表达,对口语中出现的不够严谨或不够 完整的部分进行形象化的补充。从电视记者通常运用

6、的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情况来看,体态语可分 为: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A、表情语: 表情语是指人的面部表情,即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表情语中运用的最多,表现力最丰富的是目光和微笑。依靠他们记者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愿望和信任等等。B、首语、手势语、体姿语体姿语是人的身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 如记者在采访时的坐姿、立姿、步姿等,都会向被采访者传递一定的信息。 首语、手势语、体姿语这三种体态语的使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统称为身体动作。 不理想的体姿包括:坐姿后倾、面部不朝向采访对象,将手插在裤袋里、交叉在胸前等等。注意 :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

7、语气等综合在一起在镜头前会形成记者的态度,表露记者 的情绪。(三)类语言 类语言是指伴随着言语而瞬息万变发生的声学行为,它包括:音调、音色、音量、重音、口 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等这些年,电视界一直有“反对播音腔”的声音。(四)界域 界域是指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时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和自我空间的调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得华提出“相互作用的距离”的概念,他把口语交流中的互相作用范围 分为四个区域:1、亲密区:距离为 0 厘米到 15厘米。是关系最密切的人之间的交流区,常发生于情人和夫 妻之间。2、个人区:距离为45 厘米到75厘米,为一般熟人之间的交流区。3、社交区:距离为120 厘米到 210 厘米,

8、是相识但不熟悉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的范围;4、公众区:距离为350 厘米到 750厘米,包括所有类型的公众交流,如演讲、法庭辩论等。 电视记者出镜访谈, 与被采访者保持的 合适界域应在 “个人区” 的范围(4575 厘米)。 离被采访者太远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太近则使人感到 “逼人太甚”或产生其它不适 感。现场采访报道的提问与访谈 一、现场采访提问的任务 总的目的:代观众了解新闻事实。(一)获取未知信息(二)已知事实,“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记者要注意的问题:1、不要让观众明显感到屏幕上的记者已知答案。2、不要在提问时让被采访者感到记者已知答案,以免失去回答的兴趣。3、尽管记者在知情的

9、情况下提问,也应该争取在采访中继续探知新的事实。4、防止诱导。比如经常提问:“你是不是认为”、“你当时是不是想到了”等等,被采访者在是与否 之间做选择,通常又发现都只能回答记者期待的那个答案,与被采访者心中的真实想法形成 一定的距离。解决这一问题的要点是,记者已知事实要让采访对象自己说出来,在提问过程总将问与答还 原成“发问 ”状态。(三)收集评论和感想,组织舆论记者在评论性电视报道中, 经常需要就一些问题采访有关专家或街头采访普通市民,形成 社会舆论,加强批评或加深主题等作用。(四)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展现真实个性与内心 在表现人物的采访中,记者有必要通过提问去 “唤醒” 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

10、,同时给采访 对象以展现个性的机会。镜头意识定义:记者不仅要面对采访对象,还要面对镜头后的观众。记者出镜的目的是使现场采访形 成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实现这一效果的中介就是镜头。电视记者在镜头前就如同面对观众进 行直接的交流,这一意识叫镜头意识。电视记者镜头前提问要把握好提问内容和现场画面的辨证关系1、一般来说,电视采访中的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电视采访的提问要超越 视觉和表象,向深层发掘。2、电视采访中的提问要注意保留一些现场的气氛,记者要结合采访现场的一些信息进行即 兴的发问。要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形成氛围。一次最佳原则电视现场采访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即兴性中最难把握

11、的被采访者。他们在镜头前的言行具有 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但这也是即兴采访的基础。即兴性可以避免由于采访对象准备 好套话而带来的节目的生硬和沉闷。记者在镜头前的行为举止也应具备即兴性,只有一次完成的采访行为才会自然地焕发出以开 放的,不可预知的进行状态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 电视记者应心中有数,力争自然顺畅地一次行完成报道。 现场报道一次完成,需要现场各工种的记者密切配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 参与和观察参与和观察是电视记者存在于采访现场的两种方式。(一)观察1、观察的理解:电视记者的现场观察实质上是指“发现”。除了发现现场各种视觉和听觉等形象的表面形态 和特

12、征之外,合格的观察还应洞悉这些形象要素的内在含义和相互间的联系,也就是不仅要 “见形”,还要“见义” 。2、影响观察的因素1)习惯性的视角;2)世俗化的判断标准。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只有依靠心灵感悟,才能发现和记录那些一般人所不易察觉的内在本 质。3、观察的第一任务: 电视记者进入采访现场,观察的第一个任务是对现场人物的选择以及对现场人物言行举止的 记录选择,这也往往是采访成败的关键。电视记者到达现场,首先需要寻找和选择的就是典 型人物谁是新闻事件的主人公?谁是目击者?在一大群的现场人物中,谁最重要?谁最 具新闻价值?由于采访时间的限制,记者不可能采访每一个现场人物,因此,对于典型人物 的选择

13、是记者进入现场的第一步。4、如何观察人物 出于观察的需要,我们将人物的现场要素分解为行为、言语、态度、情感等细微的因子。 然而在实际的采访中,它们总是同时出现的,需要电视记者发动自己的全息思维能力,对现 场进行敏锐而全面的观察。(二)参与1、所谓现场参与:是指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不是简单地用眼发现而已,现场一切有价值的形象都要以人参与 为前提进行物化记录。2、电视采访中,“参与” 有双重含义:(1)心理的参与 用心灵去体会和感悟采访现场的人和事,这是参与的第一阶段。心理参与的目的是发现 现场的“亮点”。(2)行动的参与 用言语去激发情感、用行动去碰撞生活,用镜头去记录所见所感。当现场的信息过于

14、稀 疏,或者氛围过于平淡时,电视记者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人物关系以及矛盾等,以自己 的提问、动作等对现场人物进行激发,这是行动的参与。现场报道急先锋-出镜记者我们需要这样的出镜记者(一)一、必须要具备的1、对新闻有发烧热情一一你要做新闻首先要看新闻,不但要看新闻还要喜欢追新闻,不但 喜欢追新闻还要痴迷新闻,也就是所谓的“新闻发烧友”。2、有英雄主义气概一一说白了就是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无所畏惧一 往无前越是艰险越向前3、有乡下人似的好奇心一一看着什么都新鲜,前后左右都是新闻,脚下的石头都有故事。4、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一一记者应是公关人才。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

15、 了一半。5、出镜形象不错一一不一定要求你有西施之容潘安之貌,我们期望的是,当人们在电视上 看到你,第一印象是承认你是个不错的记者,这先要看你爹妈的造化,但更主要却是看你自 己的举止和内涵。6、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律师是刑事辩护律师,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 直播报道记者7、有忧国忧民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一一记者有时是一种明显的符号代表,忧国忧民是正义 感的基础,但遇事和表现要非常清醒和冷静。8、有政治敏感一一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懂政治是一个成熟的 新闻工作者的标志。9、既要服从指挥又能独立作战一一换言之,既能独立作战又要服从指挥。10、有合作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仅为自己,也能为所有的盟员单位服务。二、头脑准备(一)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的功课:1 、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根据日本出镜记者的经验,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 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A4纸上。这样可以一目3、找细节。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 注意: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