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150061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施工方案说明(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技术资料分享栗雨香堤二、 三期工程防开裂、防渗漏专项方案WORD 文档下载可编辑WORD 格式可编辑目录一、工程概况3二、质量管理保证体系4三、防开裂防治措施51、钢筋砼楼板开裂52、地暖地面开裂63、墙体抹灰后开裂74、砌体灰缝开裂11四、防渗漏防治措施141、地下室防渗漏142、厨房、卫生间防渗漏183、地暖防渗漏194、外墙防渗漏215、屋面防渗漏236、门窗防渗漏277、管道洞口防渗漏29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ORD 格式可编辑一、工程概况1、工程性质2、工程概况本工程包括栗雨香堤 47区1、2、3、5、6、9、15、16八栋,总建筑面积为 93137 平方米,其中 1、2栋建筑面积

2、28105平方米, 32层,建筑高度 97.8m; 3栋建筑面积 8836平方米, 27层,建筑高度 82.8m;5栋5628平方米, 18层,建筑高度 55.8m;6栋10565平方米, 18,建筑高度 55.8m;9栋13139平方米, 32层建筑高度 97.8m;15栋773平方米, 2层,建筑高度 9.9m; 16栋1538平方米, 2层,建筑高度 9.9m;地下室面积为 24554平方米,局部二层,其余部分一层;地下室局部两层,其余部位一层;结构形式为 1、2、3、9栋为核心筒结构, 5、6栋剪力墙结构, 15、16栋为框架结构; 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和人工挖孔桩基础结合;本工程地

3、下室抗震设防类别为 1、2、9栋及其相关范围两跨内为丙类建筑,其钢筋混凝土抗震等级为框架三级,剪力墙三级,其余栋为非抗震设防;主楼1、2、3、9栋为三级抗震框架,其余栋为非抗震设防; 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 地下室及以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ORD 格式可编辑二、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成立质量通病防治小组,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吴昊副组长:颜轶峰组员:唐维、吴业奎、李雄辉、任强防治小组的权限、责任、范围:1、防治小组的权限:防治小组发现未按监理方及建设方批准的质量通病防治方案施工的, 有责令施工队限期整改的权力;如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有权进行经济处罚甚至要求返工、整改。2、防治小组的

4、责任:尽量消除因施工原因造成的质量通病。3、防治小组的负责范围:本方案中所涉及的属我方承包范围的施工质量通病。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ORD 格式可编辑三、防开裂防治措施1、钢筋砼楼板开裂防治钢筋砼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有:麻面、蜂窝、露筋、缝隙与夹渣层、楼面裂缝、构件几何尺寸偏差、标高偏差等。(1) 原因分析:a、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b、露筋: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c、麻面:拆模过早

5、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d、缝隙与夹渣层: 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e、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或踩踏严重,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不用抹子认真抹平,踩踏严重属浇筑后上人过早。f 、楼板厚度不够或板厚超标: 砼浇筑前,对楼板模板顶标高进行复核,做好现浇板板厚的控制标识,浇筑过程中质检员对每块板板顶标高均应认真拉线检查。( 2)防治措施 :a、现浇板的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b、混凝土应采用减水率高、 分散性能好、 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 8%。c、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

6、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 ,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15%。d、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应大于180 ,其它住宅不应大于150 。e、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阳台、雨篷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 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00 的钢筋保护层垫块, 再浇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ORD 格式可编辑注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位移。f 、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 1/3 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 6150、宽度不应小于 450 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

7、平埋设在现浇板中。g、现浇板浇筑时,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h、现浇板浇筑后, 应在 12 小时内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 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 天。i 、现浇板养护时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吊运、堆放重物时应减轻对现浇板冲击影响。j 、现浇板的板底宜采用免粉刷措施。k、支撑模板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300 ,中间不宜大于 800 。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

8、板,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l 、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的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应在主体结构浇筑 60 天后进行,浇筑时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2、地暖地面开裂(1). 水泥混凝土地面裂缝的3 个阶段一般情况下 , 水泥混凝地面在它建造之初就形成微裂缝,在投入使用后,由于荷载作用,微裂缝变成宏观裂缝 ; 宏观裂缝继续 发展,最后造成大裂缝及开裂现象。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3 个阶段:第 1 阶段:在浇筑和凝结过程中产生的初期损伤和开裂,形成微裂缝;第2 阶段:使用期间荷载造成的损伤加剧和裂缝扩展,形成宏观裂缝:第3 阶段是断裂破坏阶段。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

9、ORD 格式可编辑( 2)、水泥混凝土地面裂缝的几种类型a、沉降裂缝一是混凝土浇筑后,水泥和骨料 自然下沉 , 同时产生泌水,在沉降过程中发生的裂缝;二是混凝土浇筑后, 水泥和骨料在下沉阶段, 如受到钢筋和其它预埋件的局部阻碍及模板移动, 使该处混凝土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时,该处就会产生沉降裂缝。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13 h 发生,属硬化前裂缝。待沉降终止时迅速进行处理,重新加压抹平,可以使裂缝闭合。b、温度裂缝混凝土浇筑后, 表面没有及时覆盖, 在炎热或大风天气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导致开裂。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防止温度裂缝

10、应合理选择级配,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及用水量,降低混凝土膨胀值。c、干缩裂缝水泥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的过程中, 由于水泥水化生成物的体积比原来物质的体积小,加上游离水在空气中蒸发及凝胶体失水而紧缩,随着混凝土体积收缩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会产生干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发生在高温炎热季节,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快, 体积迅速收缩,而内部温度变化小收缩小,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混凝土的约束也会引起表面裂缝。d、用户的不合理使用成品混凝土地面交付小业主使用后,用户不合理的使用,混凝土整体结构受到破坏,也是后期产生裂缝的部分原因。( 3)、防治混凝土地面裂缝的措施a、混凝土

11、原材料的控制在实际地面浇筑工程中,控制混凝土塌落度为80 100mm,或增加减水剂,降低泌水率,减少砼坍落度的损失, 施工人员要掌握好混凝土初次和二次压实时间。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ORD 格式可编辑b 、增加钢筋网片混凝土浇筑后 , 表面没有及时覆盖 , 在炎热或大风天气 , 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 , 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 , 导致开裂。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 内部温度不断上升 , 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增加钢筋网片可以有效的预防拉应力的产生及混凝土产生的膨胀力。c、施工中严把每道工序质量关地面压光完工后24 小时,地面洒水养护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 天,抗压强度达到一定值才能上人行

12、走,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常使用。3、 墙体抹灰后开裂1)、墙体与门窗框交界处抹灰层空鼓、裂缝、脱落现象:工程竣工后, 由于门窗扇开启的振动, 门窗框墙面出现抹灰层空鼓、裂缝或脱落。原因分析:a、基层处理不当b、操作不当,细石混凝土预制块位置、方法不当或数量不足c、砂浆品种选择不当预防措施:a、细石混凝土预制块数量及位置应当在门窗口上下300mm放置一块,中间木砖间距不大于700mm,固定门窗口的钉子长度不得小于100mm。b、抹灰前用手湿润墙面时,门窗口两侧的小面墙润湿程度应与大面墙相同。c、门窗框塞缝应作为一道工序由专人负责。木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用水泥砂浆全部塞实并养护,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抹灰。d、门窗口两侧及大面墙必须抹出不小于50mm宽,高度不小于2m的水泥砂浆护角。2)、内墙面抹灰层空鼓、裂缝。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