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147218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5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共享。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斗争中少年儿童的机灵英勇和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趣盎然”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终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三、课前打算:课件。四、教

2、学时间:二教时。五、板书设计:夜莺的歌声起因:引敌发觉主动接近巧答盘问取得信任经过:诱敌进伏击圈机灵英勇的奇妙报告敌情爱国主义精神结果:全歼敌人夜莺又叫六、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1、学生自学2、检查自学状况。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

3、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慧。)(3)“人哪?斗争一起先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灵英勇,冷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信任他,让他带路。)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英勇机灵聪慧活泼能干自信)4、小结。五、作业。其次教时教学要求:1、接着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一、学习课文其次段1、自学课文,思索:(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

4、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灵,敏捷)2、沟通,朗读。3、小结。二、学习第三段。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状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协作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灵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3、小结。三、习第四段1、

5、“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知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快速隐藏)2、游击队是怎样歼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3、德国兵被歼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快速隐藏。)5、小结。四、总结全文。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歼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成功的歌声;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状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

6、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灵英勇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酷爱祖国,英勇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斗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灵英勇的宏大的爱国主义精神。)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相互呼应)五、作业。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苏联卫国斗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以空行为标记,分为五 个部分。以“夜莺的歌声”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首尾连贯,前后照应。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斗争中少年儿童的机灵英勇和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

7、的写法。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2了解课文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受斗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课时:2课时老师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放斯大林格勒录像。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一引课,板书课题,了解背景老师引入新课,生简介搜集到的背景资料。二感知整体,理清依次(一)1读,矫音自由读文,留意字词读音,有叫不准的查字典或问同桌解决了。出示词卡,检查字词读音驾驭状况。(二)2读,正确、流利: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订正错误读音。(三)3读,理解内容,理清依次。轻声读文,思索: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讲了

8、一件什么事?是根据什么依次记叙的?(四)4读,质疑问难:小组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问题师记在黑板上。其次课时一、引题: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扫读课文,思索:画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想想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可以同桌沟通。二、读文品文,更深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要求细读课文,细品词、句、段(幻灯出示)读文品文: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词、句、段)找出来用笔画一画,并反复地读一读,然后选择你喜爱的学习方式细细地体会体会。三、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并指导朗读。(一)人物对话:1、“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

9、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2、“人哪?斗争一起先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这段所描绘的景象。(出示图)想象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出示图)通过对比想象使学生深刻相识到侵略者的罪恶,斗争的残酷。3、指导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德国军官说的话,进一步体会小男孩憎恨侵略者,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接着品文。进一步体会“夜莺的歌声”的作用和文章首尾照应的写作特点,从而深刻相识到小男孩的那种机灵、英勇和爱国主义精神。四、师生共同探讨:课文为什么以“夜莺的歌

10、声”为题?五、学生畅谈学后体会板书设计机灵 吸引 前英勇 夜莺的歌声 麻痹 后爱国 (小男孩) 报信 照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31、理解课文内容,相识小男孩机灵英勇的品质和酷爱祖国的思想品质。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据了欧洲很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起先了卫国斗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特别活跃,主动协作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多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二、揭题、审题1、板书课题,齐读。2、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夜莺”

11、指的是谁?(小男孩)“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仿照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索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四、理解课文1、初读: 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歌声有什么作用? 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觉的呢?读第2、3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索: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再分角色齐读对话。2、过渡:由于孩子奇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信任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

12、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他还用了哪些方法麻痹敌人?小组读其次部分。(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有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齐读其次部分。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索,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从“假如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平安的关切。) 分角色齐读课文,

13、体会歌声的作用。 孩子的举动,以及奇妙地应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灵英勇。孩子面对凶狠的敌人,莫非他不胆怯吗?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镇静、机灵、英勇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憎恨 临危不惧 酷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坦然自若4、再读: 指名读最终两部分。 德国兵被歼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执行新的任务) 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五、巩固,总结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4课题名称夜莺的歌声科目语文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两课时(80分钟)学习者分析四年

14、级的学生大多在十岁左右,正处在爱动脑、爱提问的阶段,他们对事物有肯定的认知实力和辨别是非的实力,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剧烈的新奇心,因此,也就能挖掘出人物潜意识的行为。教学目标1、相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寂静、盘问、口哨”等词语。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斗争中小夜莺的机灵英勇和爱国主义精神。4、体会作为文章线索的“夜莺的歌声”在文中的作用。5、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关系。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灵英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