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1460890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论总结、毛诗序的文学观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的本质 “情志”伴随情感的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的、带有必然性的“志,”变成偶然性的、个体 性的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的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 接受。2、教化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看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

2、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看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 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的王 道之治。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3、美刺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依据毛诗及注释者的理解,美与刺有许多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

3、的。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 分。 “温柔敦厚,诗教也。”形成温和含蓄的抒情特征。二、司马迁文论1、发愤著书说 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 体写作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的先河。 苦难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悲愤痛苦的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的意蕴,这种建立在 体验之上的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的魅力,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 揭示出创作的意义一一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统一。司马迁通过阐述古代圣人的写作动机,指出古代的圣贤 所以发愤著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认为,历史上许

4、多文人的创作都 是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就将文章写作的动力归结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不仅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也 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愤,使个人的生命意志得以延续。2、对屈原的肯定性评价 肯定屈原的“怨”与“直谏”。司马迁将屈原创作离骚与人的天性相联系,认为人之疾痛惨怛必然呼天喊地。离骚中的怨愤是符合人性的,无可厚非的。屈原正道直行而受到小人的馋悔发而为离骚,具有最美的价 值,是产生深挚感人艺术魅力的前提。三、王充文论1、对文学功能的深化认识劝善惩恶说 “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异笔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 自禁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文学惩恶劝

5、善的教化作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真诚无伪的基础上。2、“真美”论对文学内容的要求述实事,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辨真理,解释世俗之疑,辩照是非之理,使后进晓见然否之 分。抒真情,文学夸张,一概否定。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 没其罪。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文质并重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四、魏晋玄学文论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王弼认为只有遗弃外在的物象与语言,才能直击本体。“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在存意,得意而 忘象。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古蹄代者文所论以在总兔结,得兔而

6、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言者象 之蹄也,象者言之筌也。”引用庄子用鱼和筌,兔和蹄的关系说明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犹如捕捉鱼和兔时用的 工具一般。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之尽言,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里更加辩证地提出,只 有忘象才能得意。王弼的思想对魏晋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产生了变革的意义,“言意之辨”被引入审美领域,对文学观念产 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五、曹丕文论1、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他强调批评要反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提出“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既要审查自己的才能,更要全 面了解别人,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避免文人相轻的通病。“审己以度人”体

7、现了建安时代曹魏集团知 人善任的人物品评精神,是对入学文学批评观念的修正。2“文气”说气:天然禀赋,才情气质,文以气为主,风格由气决定。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个性气质,而不是指性行范畴,它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不同的气调风格,他 所说的气兼有内外合一的蕴涵。3、文体论曹丕典论论文首次对汉魏六朝的文体论,做出了新的阐释。他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 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并非反对文学的教化,但 是他认为要分清不同文体承担的功用,它们各有所思与所重,不能一概而论。就发挥政教而言,奏议、书论与 铭诔也许作用更大,诗赋则适合于情性所发

8、,吟咏所至。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基本划清了当时和后世通 行的广义的文学体裁和两汉所说的诸子、六艺类的界限。4、文章“不朽”说曹丕典论论文中还对传统的文学价值作了重大的突破,对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他提出: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的生命可以世代延续,文学创作是延续个人生命的寄托。曹丕认为 1)自觉为文,是因为感到生死问题的严峻,希冀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绝2)他所说 的“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乃是为了将自己的独立人格熔铸在文学作品中,他感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 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强调文章可以传载人的生命精神,超轶时间而流布后世。

9、六、陆机文论1、文学创作论(文思的来源、构思想象的特点) 文思来源于观察万物、品德学问修养、学习先人的文章 构思:创作前要保持良好的虚静心态,学习先圣的经典。创作开始时表现出缘物起情的特点“。其始也,皆收视 返听,耽思旁讯”。在构思的第二阶段,作者借助于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使形象和情感清晰化,“其致 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在想象展开的过程中,语言的定位与表现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它使情感受 到定位意象获得生成。2、文体论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把文体分为十体。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与曹丕相比,陆机更强调文体的情感性 与形式美。曹丕提出“诗赋欲丽”,陆机则说“诗缘情而

10、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把形式的美丽与情感的表达融 合起来。曹丕说“铭诔尚实”,陆机却主张“诔缠绵而凄怆”,认为诔的特点是情感的哀怨缠绵,突出了诔这种 文体的抒情特征。3、论创作灵感应感之会 陆机对灵感心理总结了这样几个特点1)它在涌来时呈现一种情感腾跃、思路清晰的心理。“思风发于胸臆,言 泉流于唇齿”2)这种灵感的开塞是没有规则可循的,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心理“藏若景灭,行犹响起”3)“虽 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虽然灵感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但是本人却是无能为力的。陆机认为这种灵感的 产生与运行是天机的表现,可见,对灵感心理的开塞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强行为之。七、刘勰文论文心雕龙1、文体论刘勰接

11、受了当时重视文学形式美的思想古,代用文有论韵之总文结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自明诗到杂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到书记各篇各篇所论为无韵之笔。刘勰将诗、乐府、赋、史传、诸子都立专篇论述,其他 各篇兼论两体。在论文学发展、演变的时序才略通变诸篇中,内容也都以诗赋为主,这说明刘勰心 目中的文学主要还是指诗赋等文学样式。文心雕龙集前人文体论之大成,既吸取了曹丕、陆机等人论文体风 格的观点,又广泛借鉴了挚虞文章流别论研讨各类文体源流、评述作家作品和释名定义的观点,即“原始 以表末(讨论各种文体的产生与演变过程),释名以章义(对各种文体的名称加以说明),选文以定篇(选择文 章加以定评,做出相关的优劣评价),敷理

12、以举统(总结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点与风格特点)”。刘勰的文体辨析思想与六朝时其他人相比,更加缜密细致,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的最高理论成就。魏晋南 北朝的文体辨析,推动了当时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体裁与实用文体的不同之处,在 于其缘情性和形式美。2、创作论1)神思论艺术构思,无时空限制,想象与具体形象相结合。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最根本的乃是神用象通、 心以理应的问题,即用精神感通世界,以心灵去融合神理的运思过程。强调“神”是作文的基本动力,有“神” 才能尽文章之妙。2)体性论艺术风格成因:才、气、学、习。才、气来自先天的禀赋,所以叫做“情性所铄”,学、习来自后 天的熏陶,故称之

13、“陶染所凝”刘勰十分重视后天的学和习,从这一点来说,刘勰比曹丕、葛洪等人单纯从先 天禀赋出发讨论文学风格的观点要辩证一些,但在才、气、学、习四者中,刘勰更强调的是前两种要素在创作 中的作用。 要求作家首先根据自己的才性来学习、锻炼自己的才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然后转到掌握具 体的表现手法。3)“风骨说”:是刘勰在当时标举的一种继承汉末建安风骨,融合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格论中的精华而创建的理论 学说。风就是一种“意气骏爽”的教化与感动人的文学感染力,骨是一种凝练有力的语辞风格。刘勰认为只有 风骨气力和辞采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刘勰倡导的“风骨说”是对各类作品的一个总体要求,体 现了他的审

14、美理想,也是为了纠正当时文坛上的浮滥之风,实现他所推崇的风教理想。4)情采“情者文之径”“文附质”“质待文”他认为圣贤的文章文质彬彬,互相配合,可以成为文人写作的规 范,从而将儒家的教化与自然之道融合在一起,彰显了自然之道在当时文学活动中的意义。5)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时序(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变化)3、鉴赏论 知音说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的主要观点,他系统地归纳出三种不良倾向: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造 成作品不能得到公正的赏评。提出六条鉴赏标准:“一观位体”就是观察作品的内容与文体形式是否切合。“二观置辞”是指作品对文辞的运 用如何。“三观通变”是指作品在继承与创新上如何。“四观奇正”

15、是指作品的表现技巧上如何处理奇与正,即 守正与创变的关系。“五观事义”是指作品用典如何。“六观宫商”是指作品的音韵运用如何。八、钟嵘诗论1、“物感说诗歌情感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创作角度:物之感人。效果角度:动天地,感鬼神。 钟嵘对诗歌产生的原因以及诗歌的功能作了精辟的阐述。首先,钟嵘继承了礼记乐记中的“物感说,”提 出诗人诗思的萌发乃是自然天地之“气”催发的产物。其次,他强调社会人事对诗人创作动的刺激作用。魏晋 以来,人们注重从社会人事方面去寻找创作的动因。 2:“自然英旨”说评诗的标准。钟嵘面对当时文风的 华靡与绮丽,标举自然之道的审美标准。不过分使用文学技巧。1)直寻说:直接抒情,反对抒情诗歌用大量典故。 2)反对过分讲究声律。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论证:“古曰诗 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 钟嵘将自然英旨与真美作为审美的最高范畴,与刘勰“标自然以为宗”均具有高屋建瓴的意义,可以说切中时 弊。3、诗有三义说 钟嵘提出五言诗的审美标准,故诗有三义说: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 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认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拓展了 传统的赋比兴手法。钟嵘认为通过赋比古兴代的完文美论运总用结,再加上风力与辞采的融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