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471449082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2.赏析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3.分析人物形象,评价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的非凡气质和无畏精神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背景介绍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人,鲁国太史丘成之子。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作者介绍左

2、传左传p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p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做了深刻生动的记述。作品介绍 春秋即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后来出现

3、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的书,被称为“传”。春秋春秋作品介绍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典志体,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史书体例烛之武退秦师解题解题烛之武烛之武退退秦师秦师人名人名秦国的军队。秦国的军队。使使撤退撤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氾南。爵位:公侯伯子男从属二主驻军字词理解因为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楚国楚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思考1 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交代原因:与晋有关,与秦无关,郑有可乘之机驻扎位置:分开驻扎,为瓦解提供了可能性秦立晋君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

5、尽。骊姬又诬陷晋献公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外逃,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历史知识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

6、出现了裂痕。历史知识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历史知识退避三舍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君的礼仪招待他,请他赴宴,楚成王说:“公子如果返回晋国,那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如果靠你的威灵,能够返回晋国,晋、楚两国要训练军队,在中原相遇,那时我会退避三舍,如果这样做你还不答应,那我就只好左手执马鞭、弓箭,右边配着装载武器的皮具,用来与你周旋了。”子玉让楚成王杀掉重耳,楚成王拒绝,把重耳送到秦国。历

7、史知识秦晋之好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十二月,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约62岁)回晋国,重耳入国都绛,即位,即晋文公。怀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杀。晋文公在位9年后去世。历史知识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8、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历史知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已,同“矣”字词理解取独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如果能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过错答应字词理解然而郑文公说:“我

9、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聪明睿智,谋略出群。让烛之武游说秦伯而非晋侯,可见他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慧眼识才的伯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知道烛之武年过古稀却还是不得志,所以将这个立功的机会给了烛之武,使烛之武的雄才大略展示出来,不枉此生。郑国已经危在旦夕,郑国的君臣是如何应对的呢?试分析佚之狐、烛之武、郑伯三个人物形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1)佚之狐: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

10、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他推荐烛之武,既能避开危险,又能在烛之武成功说服后得个“伯乐”的美名。郑国已经危在旦夕,郑国的君臣是如何应对的呢?试分析佚之狐、烛之武、郑伯三个人物形象。从谏如流。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勇于自责。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2)郑伯: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11、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烛之武:郑国已经危在旦夕,郑国的君臣是如何应对的呢?试分析佚之狐、烛之武、郑伯三个人物形象。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迎难而上,直入敌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夜里使灭亡字词理解已经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

12、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执事,办事的官吏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也。以为边邑为什么字词理解远地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变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增加变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通“供”,供给字词理解出使的人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

13、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缺乏的资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恩惠修筑防御工事字词理解渡河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兼词满足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成为边境侵损,削减字词理解延伸,扩张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在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希望,祈请考

14、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通“悦”,高兴守卫字词理解结盟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于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15、厌之有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君图之。以退为进,消除戒备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示弱离间利诱挑拨瓦解层层层层深深入入,步步步步紧紧逼逼请将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讨论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分析利弊,请将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讨论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分析利弊,步步深入的。步步深入的。善于揣摩心理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利用矛盾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艺术以以“利利”巧攻心理巧攻心理以以“害害”巧析形势巧析形势

16、以以“史史”巧施离间巧施离间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他的言辞高妙在哪?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他的言辞高妙在哪?机机智智善善辩辩的的外外交交家家第三段小结第三段小结 高潮:高潮:智退秦师智退秦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没有依靠字词理解那人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损害结交,同盟同“智”,明智代替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如果“击之”,即使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从而丧失争霸的实力与机会,何况胜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而且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