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471445737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34.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单元概述 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人文主题:回到历史现场课文:屈原列传 苏武传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单元目标概述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2 2、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笔下对人物的认识与评价,理解、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笔下对人物的认识与评价,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3 3、研习史论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和

2、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研习史论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4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语言联系。握古今汉语的差异语言联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归纳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提出论点并言之有据地论证论点,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3、。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历史观,传承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关注国家命运,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得出结论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句子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课前准备:u1.熟读本节课所选的两篇文章,概括文章观点;u2.学习、归纳文章论述的方法和技巧;u3.学习借古讽今的论证方法;u4.结合课下注释,归纳代表性的文言文知识点。知人论世熟记作者:贾谊和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

4、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其文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过秦论的写作背景及意图: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

5、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滥征民力;为了;为了钳制思想而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实行严酷的刑罚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农民大起义,秦,秦朝迅速朝迅速灭亡灭亡。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6、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大泽乡大泽乡前前209209年年咸阳咸阳前前206206年年贾谊生活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其时,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2)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五代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

7、期。在这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短短5353年年间,先后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这期间,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后唐-庄宗庄宗庄宗李存勖庄宗李存勖庄宗庄宗李存勖李存勖小名亚子小名亚子,善于骑射,文武双全。善于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于谋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略,唐朝末年,随父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南击后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使得晋国日益强盛。公元

8、公元923923年,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年,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后期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心。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

9、,众。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毛泽东: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生子当如李亚子。”完善庄宗小档案姓名:艺名:时间年龄事件:908年(23岁)913年(28岁)923年(38岁)926年(41岁)受命继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身死国灭李存勖李天下档案袋 比较阅读一、立足文本通读文章,理出文章的思维导图。亡全文思路全文思路第第(1)(1)段段崛起:雄心勃勃崛起:雄心勃勃第第(2)(2)段段发展:所向披靡发展:所向披靡第第(3)(3)段段极盛:势如破竹极盛:势如破竹第第(4)

10、(4)段段灭亡:一败涂地灭亡:一败涂地第第(5)(5)段段析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析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兴兴亡过程论据(叙事)论点(议论)过秦论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分说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分说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总结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总分总、举例、对比总分总、举例、对比过秦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备注备注陈述历史的角度陈述历史的方法得出结论的方式文字风格阅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完成下表。阅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完成下表。比较阅读语言建构过秦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备注备注陈述历史的角度

11、陈述历史的方法得出结论的方式文字风格贾谊针对西汉初年的社会实际,贾谊针对西汉初年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施行仁政,与民休息,朝教训,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安民养民安民养民欧阳修生当弱宋之际,总结前朝的兴欧阳修生当弱宋之际,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警示和提醒统治阶级,革除盛衰亡,警示和提醒统治阶级,革除弊政,使国家走上复兴之路弊政,使国家走上复兴之路铺陈夸张,对比反衬,以赋体写史论 对比抑扬 波澜迭起,以散体写史论 先叙后议先叙后议 叙议结合叙议结合叙述前代衰亡之时,使用的语言极为相近气势充沛,一气贯注,文气势充沛,一气贯注,文采斐然,辞藻相对华丽采斐然

12、,辞藻相对华丽文从字顺,简洁生动,感慨遥文从字顺,简洁生动,感慨遥深深天天下下云云集集响响应应”“一一夫夫作作难难而而七七庙庙隳隳,身身死死人人手手,为为天天下下笑笑者者”。“一一夫夫夜夜呼呼,乱乱者者四四应应”。“数数十十伶伶人人困困之之,而而身身死死国国灭灭,为为天天下下笑笑”。思维训练:如果要求你为过秦论伶官传序拟写一个共同的主题,你会用哪一句话?请说明理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秦论中,秦孝公励精图治,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始皇“奋六世余烈,振长策御宇内”(生于忧患)“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一夫作难而七庙毁”(死于安乐)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函君臣之首”(生于忧患)

13、“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死于安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文化理解 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请你任选一句话,结合过秦论的内容及相关史实,加以阐释。思辨训练探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过秦论伶官传序观点的合理性;立足当下,运用历史唯物史观,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态度?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以过秦论为例“实行仁义”的主张,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与民休息、安民养民,有现实的合理性。同时,见解深刻,论述充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贾谊过秦论)文帝即位,躬修俭节,

14、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但辩证的来看,观点可能存在偏颇,并不全面。秦朝的灭亡,并不能仅仅归因于不施仁义,原因是复杂的。如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下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未能与民休息 论证上也存在漏洞,如史实的列举与两组对比,只能发现攻守之势异也,并不能必然导出“仁义不施”的结论,史实与结论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同时,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六国(九国)齐心协力,共同抗秦,但事实上,历史非常复杂,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有各种矛盾斗争。目标达成 研习研习史

15、论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方法,需要史论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方法,需要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历史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史家观念,理解史评立场。既要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角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史家观念,理解史评立场。既要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度,认识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要超越时代,审视作者的立场,分析作也要超越时代,审视作者的立场,分析作品的不足,认识史家修史观念的局限性、偏颇或缺陷。品的不足,认识史家修史观念的局限性、偏颇或缺陷。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所言: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

16、的所言:“一切历史都是一切历史都是一切历史都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史。当代史。当代史。”史论的核心是史论的核心是史论的核心是史论的核心是“现实现实现实现实”针对社会现实,为针对社会现实,为针对社会现实,为针对社会现实,为现实发声。现实发声。现实发声。现实发声。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摆脱故纸堆上的似是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摆脱故纸堆上的似是而非、而非、方枘(方枘(ruru)圆凿的争议,回归史论本意。圆凿的争议,回归史论本意。结论 过秦论里关于秦灭亡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虽然推断过程未必无懈可击,但结论是有重大意义的,作者的主张在客观上起到了鉴汉的作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思想性、艺术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进步意义。小结 评价史论,需要把握其中蕴含的史家观念,回到历史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史家观念,理解史评立场。既要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要超越时代,审视作者的立场,分析作品的不足,认识史家修史观念的局限性、偏颇或缺陷。拓展训练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1),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