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单独中的洞见》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1433083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单独中的洞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读《单独中的洞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读《单独中的洞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读《单独中的洞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读《单独中的洞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单独中的洞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单独中的洞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单独中的洞见热恋中的人常觉彼此的相遇是冥冥之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与单独中的洞见一书的相遇亦令我有此感觉,从相遇那一天起我就“热恋”上了它。也许,世间总有一本高贵而又孤独的书注定了会成为与之投缘者一生的知己。或许这是我的一个偏见: 我觉得大凡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智者会倾向于选择以随笔、 格言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洞见。 因为洞见本身要求简练、浓缩、清晰等特征,而随笔和格言是表达洞见的最佳方式。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 “在山里,最近的路是从一个山峰到另一个山峰:可是为此你得有长腿。格言应该是山峰:那些被对话的人应该又高又大。 ”在我看来,单独中的洞见正是这样的一座高峰,它非凡的高度注定了只

2、有少数“又高又大”的思想者能与之对话。这本书中的句子都相当浓缩、简练,而且几乎每一句话都蕴含了极高的能量与智慧, 这是因为此书中的句子大多来自作者高度的洞察力而非头脑的思考。 洞察是属于心的层面, 而思考则属于头脑的层面。洞察是直接地明了,思考则是间接地选择。能从个别看到普遍,这便是高度的洞察力。 我越是深入这本书, 就越能觉察到这本书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我不得不赞叹:确实是单独中的洞见,一部独一无二的杰作!在此书中,作者对欲望的洞察是相当深刻的。 如果我们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看人的一生, 我们会发现人的一生大抵是不断追随着自身欲望的一生。正如作者所言,人其实是欲望着的生物。我记得史铁生在我与地

3、坛中也曾说道: “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确实,人最内在的本质便是有无尽的欲求。 一个欲求实现,另一个欲求又随之而起。作者说得好,欲望的本质在于它永远无法被满足。其实, “贪欲”一词已经暗示了欲望的本质。 作者在一句话中把欲望比喻成是人自身的影子,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你的欲望永远在你前面,它不会停留在目标上。我不禁联想到一个画面:一个人在追逐着可欲之物,欲望却在后面不断地鞭打着他。 人的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 这本身不对称的结构就决定了欲望当中已经蕴含了挫折与痛苦。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道:“欲望使你离开你的真实本性。你的本性是一种存在,而不是成为;你的本性是一种放松,而不是一种紧张。另一方面,

4、欲望使你离开此时此地, 进入一个由头脑构筑出来的虚幻世界, 而真实的存在就在此时此地。”确实如此,欲望永远是指向未来的,那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希望和未来之中, 他们几乎把大部分生命都投注在虚幻的未来之中。 生命真正的汁液在于真实的现在, 而未来是还未到来的现在,如果一个人不断错过现在, 那么到最后他也会错过生命。在欲望这一章中,作者有许多对欲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欲望使灵魂变得羸弱、欲望永远都带着乐观的情绪 、欲望永远看不到整体等等”。在我看来,欲望本身是很自然的东西,它并不是一种罪恶。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对欲望的觉知能力,只有透过觉知,我们才能少受欲望之苦,甚至将欲望转化为一种正面的能

5、量。作者说得好:“欲望的寂灭不是透过严厉的苦行,也不是透过刻意地去抑制欲望,而是透过智慧的成长。当你的智慧成长到能够完全看清欲望的愚蠢、荒谬以及它所带来的极度痛苦的时候,当这个看法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透彻,突然,欲望自己就脱落了。 ”其实,就连我们自身的头脑也是为欲望服务、受欲望驱动的,因为欲求的实现需要头脑的智力作为一种工具。 作者在自我与头脑、欲望这两章中对此有精辟见解。 我发现大多数人几乎都是用头脑在生活,而不是用心生活,他们对爱、美、艺术与音乐缺乏一种敏感度,他们头脑的智力也很少用于纯粹认知上。 头脑是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但它在人们眼中似乎是最高的了。另外,在作者看来,头脑与时间意识是

6、密不可分的。 如果我们带着警觉性去观照自己的头脑,会发现我们的头脑犹如钟摆一般在过去与未来两极间摆动,它很难停留在当下这个位置。 从这个角度上讲, 作者认为正是头脑创造了过去与未来,正是头脑创造了时间。 我很认同作者的看法,时间一般被认为是由三个时态所组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时间只是由过去和未来所组成, 生命才是由现在所组成。 如果我们能够全然地去享受当下以至于达到忘我之境, 那么我们的头脑是不会感觉到时间的。当一对热恋中人彼此深情相拥之时,谁也不会问对方现在是几点了。作者说得好:“头脑的记忆创造了过去,头脑的幻想创造了将来。摆脱头脑就等于摆脱了时间, 时时活在鲜活的当下, 不再纠缠于过

7、去和未来之中,这样就进入了永恒。 ”哲人周国平也表达过相似见解: “倘若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确实,“活在头脑之中就等于活在时间之中” ,每当我们的头脑蠢蠢欲动之时, 我们就会感觉到时间的存在, 这时我们的身心总会感到一种紧张与疲惫。本书死亡一章有许多句子都能给人很大的启示。我非常认可作者对死亡诚实的态度。 如作者所言,经常地观想死亡能让我们发现生命中很多的荒谬,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并且, “只有时时站在死亡的高度上,我们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整体和清晰的视野。 ”大部分人太过乐观了, 乐观到似乎忘记了自己难免一死, 依然浪费着生命疯狂地去堆

8、积和占有死的东西。作者对此有一句精辟之语: “人们活着,像不会死去那样活着。人们死去,像不曾活过那样死去。 ”在我看来,生命从一开始就携带着死亡,生与死本为一体,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直面与反省死亡才能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珍爱自己的生命。肤浅的乐观主义者之所以更加倾向于贪婪地堆积外在的占有物,是因为他们对死亡采取的是一种躲藏、 逃避的态度。另外,在作者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死亡怀着如此之深的恐惧,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多数人都生活在未来与希望的美梦之中。 “死亡是所有梦的终结者、死亡打断了未来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再也没有时间让我们欲求未来, 希望之门也从此关闭 ”,作者对此的见解独到而

9、深刻。从根本上来讲,死亡是生存意欲的天敌, 生存意欲创造出生与死,意欲的实现永远在未来与希望之中。 我们并不是对死亡之时的痛苦感到恐惧,而是对死后的虚无感到恐惧。 我们一生都计划着下一步该怎么走,但死亡让我们害怕从此再也没有下一步了。在死亡一章最后部分,作者认为死亡是有形的个体退回到无形的整体之中,是个体与整体的终极拥抱, 这个过程是非常快乐, 死亡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狂喜。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对死亡的观点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这些应该出自作者的主观臆想而非内在真实体验。 对此我并不能认同, 但我欣赏这些观点的独特性。此书即名之为“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与孤独这一章自然是相当精彩的一章, 在我看来,这一

10、章中的句子完全来自作者内在真实的体验,并且这些句子相当纯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本书也可以视为是对单独的一首颂歌。 人与人、人性这两章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人性的高度洞察力。寓言与比喻是全书最值得咀嚼的一章,因为这一章中的每一句都运用了比喻或寓言的手法,而且相当有深度。不仅是这一章,其实整本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中的各种比喻可谓是接连而至,让人目不暇接。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于运用隐喻手法是“天分高”的标志。 确实如此,像尼采和叔本华这两位天才哲学家都是相当擅于运用比喻手法的。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比喻不仅让我佩服作者高度的洞察力,而且一些比喻本身是相当幽默的, 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在我看来,最后一章是全书的

11、高潮部分。这一章绝大部分是短句,相当浓缩,可以看出完全是来自作者的灵感。要看懂这一章的句子,思考是不能达成的,除非能直接地“顿悟” 。在我所阅之书中,本书涉及的广度与达到的深度是相当罕见的。这本书里的句子虽可谓之为片段感悟,但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这本书,会发现这本书里的片段感悟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然,这本独一无二的书并不是没有缺陷,在个别地方不乏悲观与偏激之处,或许这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吧。这是很自然的, 每个人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受到外在际遇的影响,跳出这个局限性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另外,我自身感觉这本书里有极少数句子表面上看似幽默,实则是冷嘲热讽。 一个高境界的人应该要越过这个障碍,方能达到更圆满的地步。我丝毫不怀疑这本书是天才之作。它不应被埋没在喧嚣之中, 而应到人群中去分享与传播它的智慧。我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与这本书对话,去呼吸来自这高山之上的气息。杨蔚于 2011.3.20日定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