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1366419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标准:课程改革的新转向摘 要: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各类标准的出台,进入了一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在我国,本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也同样掀起了一场“基于标准”的课程变革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理解课程标准、确立课程标准意识,进而编制课程标准、基于标准去执行,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应当关注的焦点。本文在阐释了“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的意蕴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归纳了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内容框架。关键词:课程标准、基于标准、内涵、内容框架美国自1989年由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率先编制出版了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

2、标准以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他们将这场基础教育领域中当前正在持续进行着的改革界定为“基于标准的教育(StandardsBased Education)”。世界范围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情况清楚地表明,当课程改革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改革”或“标准驱动的改革”时,通过标准的实施或运用,必然会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中引发一场系统变革。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卷入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2002)、一场“基于标准的课程变革”之中。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和实践研究,是教育领域中一个亟待重视的重要课题。一、“基于标准”的意

3、蕴“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是什么?很难给它一个明晰的界定。英文StandardsBased,大意为“以标准为基础”、“以标准为本”。按我们的理解,它表现为这样两层含义:首先,要有标准意识。标准意识指的是对课程标准的敏感性与自觉性程度。国家、组织、团体、个人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能够站在课程标准的立场上来理解、考虑自己的工作,那么他(或他们)就有课程标准的意识了。如同法治社会要求全民确立法律意识一样,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发的教育法规文件,也同样要求全民树立课程标准意识。法律意识没有或淡薄可能会伤人或被害,最终有损于社会;课程标准意识没有或淡薄也可能会危及教育绩效,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4、发展,说大一点,更将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要确立标准意识,必须建基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来实现。其次,在理解标准的基础上,基于标准去行动。这层含义又可分为:一是为了标准而行动,二是基于标准而行动。为了标准,这是目的,意指课程与教学实践要以实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为指向。它意谓着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一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标准,意指一切要从标准出发,教育规划、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所组织的各种新课程培训、所开展的各类新课程研究、所制定的各级

5、各类教育政策、管理、评估等,都应围绕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教师等所存有的种种潜力,让课程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课程、教学的实施要为了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进而还可推演出第三层含义: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课程标准的实施问题,最终还是要由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课堂中的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来解决,那些“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行政管理者、上级部门的领导等是很难对教学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有行动的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能够体察教学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各种理论、方案、计划的有

6、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教学实际问题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是不能替代的作用。“基于标准”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分解、重构成各层次、各阶段的要求或期望,并对自己的课程和教学作出整体的规划,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作出一致的解释。这种解释需要教师之间的协商,形成共识。因此,教师间基于标准的教学合作不是一种简单的期望的工作条件,而应当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责任。他们的基于标准的积极反思,对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环境、教学行动等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二、转向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为什么课程改革实践要转向“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而不是别的什

7、么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7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教育法规,本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必然要转向“基于标准”。从教育系统本身来看,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一,“基于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落

8、实也很重要,但是,最为根本的还是课程标准的落实。没有课程标准的落实,那么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都会失去根基。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素质的论述往往从理想处着眼,从理念上看,都无可挑剔。但做起来却常常无从下手。课程开发者也好,教学实施、评价也好,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课程标准的素养,最重要的能力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第二,“基于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之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使教师失去了久已习惯了的束缚和依靠,如同刚走出“井田制”的农民,感到自由并茫然。课程标准在教学上给教师留有自由的空间,但

9、也是困难和挑战,这段空间需要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来填补上。“赋权”使教师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而选择的标准只有一条“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第三,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大纲规定下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影响,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如果忽视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评价这两个环节,“课程标准”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或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课程改革也可能会在某些地区沦落为“只打雷,不下雨”的境地,或在某些学校纯属于“纸上谈兵”。所以,急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以课程标准为本,基于课程标准来开展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工作。第四,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促使专业研究者和教师共同转向具

10、体的“基于标准”的教育实践(StandardsBased Education)。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理论与实践应当呈现何种关系,一直争论不休,说法不一。既然理论总是抽象的,总是无法全面解决任一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那么,何不在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处架设一座桥梁,探寻一种结合的路径呢?“基于标准”便是这种取向。建基于各种教育理论之上形成的课程标准,蕴含了最新的教学理念,而基于标准的教育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实践的主体则是教师和学生。三、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内容框架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法规文件,它的功能已从一般的课程设置与管理工具,转变成了引领和推动课

11、程发展与变革的具有强势功能的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手段。柯森:课程标准起源和演进的历史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通过标准的实施或运用而在整个基础教育系统中引发了一场系统的变革,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依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和基于标准的教育实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我们对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作出一些尝试性的探讨,给出一个大致的内容框架。这个框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两个领域,二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三个不同层次,三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六个主要范畴。(一)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两个领域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

12、,其根本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都有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以,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两个领域。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上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下至学校、课堂,甚至是一个课堂教学事件,教育主管领导、专家、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基于课程标准来制定课程方案、开发各级课程、规划教学过程、组织教育评价。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组织机构、社区、家庭都有权利和责任基于课程标准对学校的课程方案、对教学的实施过程、对学校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或直接参与开发、决策。(二)基于标

13、准的课程改革的三个不同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6条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以及所有与课程有关的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都有参与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意谓着可能会出现像课程管理分权的国家那样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呢?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鉴于其它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这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基于课程标准”。我国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开发、编制的,它规定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在某一学段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共同具备的素质,具有统一性,又有弹性。基于标准的三级课程管理

14、策略能保障教育系统内部管理的一致性,从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课堂甚至某一教学事件都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为达到和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努力。所以,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实践有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地方层面上的、学校层面上的。国家层面上,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课程管理政策,开发、研制国家课程标准,并基于标准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实行课程与教学的绩效评价。地方层面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基于标准实施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学校层面上,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15、结合本校的传统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于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层面上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实践属于“校本”的范畴,它涉及到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与教研、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基于标准的管理(问责)、基于标准的评价等。(三)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六个主要范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正在转向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从1997年至2005年9月,题名中含有“课程标准”一词的文章有2390篇,主要集中在2002年2005年四年共2157篇(2005年382篇、2004年762篇、2003年576篇、2002年437篇),1997年2001年五年

16、共233篇(2001年86篇、2000年43篇、1999年47篇、1998年29篇、1997年28篇),其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如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解读(崔允漷,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学校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吴康宁,教育科学,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课程标准”内涵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胥永华,教育科学,2001年8月第17卷第3期)、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刘兼,人民教育,2001年11)等;另一类是对基于标准的教学的研究,这类文章大凡都冠以“新课程标准下的”为题,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顾伟民,2004)、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研究性学习(朱青堂等,2004)、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王冬桦,2005)等,尤其是有关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教学、具体单元教学的文章数量最多。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