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136151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8.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3、初步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2、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难点】1、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 晦明() 觥筹()饮少辄醉( )琅琊()()林霏()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泉香而酒洌()负者歌于途()树林阴翳()3、 本文选自 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

2、号为,谥号“文忠”,世称“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禾口; 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4、填空。 醉翁亭记以“ ”“”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结尾部分用 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 文的主旨。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 ,与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 文中“水落而石出者 ”一句 现在已提炼成一个成语: 文中的意思是 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用来比喻 它的近义词是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3、以文者,太守也。链接材料:欧阳修( 1007 1073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 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 史学家。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 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答案:1、ch qhu i,g cng.zh I eng, y qf a; 2、情趣清背负东西遮盖3、欧阳 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 北宋4、醉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指桑骂槐 别有用心 另有企图水 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真相大白。5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 醒来能够 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导入语 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大都喜欢游山玩水,借此抒怀言志,许多山2 8.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 (2)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水也因文人而闻名。 醉翁亭就是因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 醉翁亭记 而闻名于世的。今天,我们就随着欧阳修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亭

5、美景美情吧!导入语 2 :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心情郁闷, 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醉翁亭饮酒抒怀, 虽然他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醉翁亭却因为他写 的一篇 醉翁亭记 而闻名于世,这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醉翁亭一探究竟吧!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亭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或者听课文录音磁带朗读)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要求:在听读的时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2、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 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 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 你能读准他们的语音吗?(教师在黑板上把以下字写出来,然后请同学上来注音

6、,查看学生听读的效果。)滁 壑 琅 琊潺 酿 辄霏暝 晦 伛偻洌 肴 蔌 酣弈觥 筹答案: ch uh el eng y a ch 岔 ni eng zh e f ei m ing hu iy u l uli ey co s uh m y 1 g ong ch cu3、读一读。读准了生字的读音后, 我们就可以大声的读课文, 让我们自由的放声快速读一遍课文吧! 你能站起来为大家大声的读一段课文,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吗? 指名分段读课文。 检查朗读效果,点拨指导“也”、“而”的朗读语气。4、译一译 读完课文,我们还要弄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试着翻译一下课文吧!有什么疑难记下来, 咱们一起解决。小组自

7、学要求: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 课堂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5、想一想醉翁亭在哪呢?谁建的亭子?谁起的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二)品亭1、评一评有人认为, 醉翁亭只是因为欧阳修才出名,它本身和周围的景色并不美。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亭本身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亭周围景色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 日出而林 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的山间朝暮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的山间之四时之景等。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2、想一想太守欧阳

8、修到醉翁亭游玩,喝醉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醉”的?答案:颓(tu 1)然乎其间喝酒喝醉了: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 e醉” “苍颜白发,颓(tu i)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陶醉了:陶醉于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陶醉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由“滁人游”和“太守宴”说明滁州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过着和平宁静而富足和谐的生活。3、议一议到醉翁亭附近游玩的人和鸟,他们的感受可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是 。 禽鸟乐、滁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有什么不同?答案:乐 禽鸟知山林之乐;滁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因滁人感到快乐而快乐,乐民之所 乐,即与民

9、同乐。(三)悟亭 1、读一读。本文题目是 醉翁亭记 ,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 可叙事、 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齐读第四段,回答。答案:全文围绕“乐”字下笔,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感情。2、辩一辩本文既写了“醉”又写了“乐”,醉和乐的关系怎样?答案: “醉”和“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 “乐”3、谈一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字、词、句、文章中心、表达方式、写作特色均可)例: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 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

10、风光, 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 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 的政治理想。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4、悟一悟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对 我们有何教益?从他身上,你悟到了什么?答案: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 去尽其所能作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黑体 (小四)1“也”是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一,一般有表判断、表陈述、表感叹三种用法。选择下列句 子的用法。A 表判断 B 表陈述 C 表感叹 环滁皆山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选择下

11、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 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B 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C 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D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蔚然而深秀者()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日出而林霏开() 溪深而鱼肥()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答案:1.BAC 2.DCBA 3. B【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 6 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

12、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 .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 句。写景的顺序是 。2 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 3 这段景物扌田与,总与和,是为了引岀下文对。自然风光的描与,为卜文与人的活动4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5 用“ /”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6 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答案1 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2 视觉,听觉3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布置好环境 4 开篇点题

13、,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5 第一层( )亭的环境第二层( (11)亭名由来。6 .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 4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 解释加点词语:已而翳上下谓 2 .翻译下面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 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_之乐,再用 之乐衬托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

14、理想是。答案:1 不久 阴暗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是2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 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3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 禽鸟 人 人太守与民同乐、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 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 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四岁而孤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2解释带点的词。孤:以:及:长:或:3翻译加横线的词语。 教以书字 惟读书是务 下笔已如成人答案1顺连,就转连,可是顺连、来 2孤:死了父亲。以:用。及:等到。 长:大一点。或:有的。 3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只勉力读书。写得 已象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