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135957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作品的体裁特性和体现手法【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毕问题。湖 殇熊久红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对湖而言,它一方面带给我们的,应当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性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种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

2、种湖的木乃伊。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广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种湖,应当是上帝对自己分派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安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种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始终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得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窗,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

3、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回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虽然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二十近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因此,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始终都很鲜艳,多

4、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多么但愿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国内失去的湖泊有2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2个。罗布泊消失于19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的确是从我们眼中一种一种消失的。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

5、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因此,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她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时常看到某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种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懂得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读有关海的诗句。我在为一种湖悲哀的时侯,忽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干越过劫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

6、何效果? 【参照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体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区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试题分析】分析作品的体裁特性和体现手法散文重要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几种。散文的文体特性是:情感浓烈、选材广泛、真实自然、富于美感、以小见大。文学类文本(涉及故事和散文)常用的体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挖苦、渲染等。此类试题往往从如下三个角度来设题。()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体现手法,并加以鉴赏。一般状况下,不同的体现手法在文中的体现形式和作用

7、不尽相似,考生可根据具体状况作出精确的分析和判断。()分析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体现手法的作用和体现效果。不同的体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象征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地体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考生在回答其作用时,一定要全面到位。(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某一种(几种)体现手法的。如对比手法,考生要明确对比的双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分析其在文中的体现作用。此类试题一般有如下几种题型:(1)本文重要运用了哪些体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鉴赏。(2)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对此作具体阐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请从体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

8、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文章的第X段,重要采用了什么体现手法?有何作用?(5)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体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其解题思路如下:(1)确认所用体现手法。(2)明确常用体现手法的作用。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烘托:突出所要体现的事物特点。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渲染:为行文设立铺垫,营造氛围。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以小见大:小中见大,体现人、事。(3)明确所用体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问题。梁启超叶兆言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她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她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

9、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某些,她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她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梁启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她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种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梁启超尊师,并不阐明她没有自己的思想。早在戌戌变法前,她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某些分歧。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她们的政治抱负南辕北辙,但是她历来不敢忘本,仍然执弟子礼甚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足体现。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她的字出自张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她为人同样。

10、康梁的共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并且拼命吸取。和同步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的确超乎寻常,说她们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我不懂得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她的文字,屡屡觉得她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步期实属罕见,特别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她仍然像一种好学的小学生。“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她已经四十七岁,去欧洲游历考察,在船上,她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她不仅学法语,并且学英文。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她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

11、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波。近年来,很少有人提及她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因此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启超向国内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青岛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说究竟,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她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她的人生目的。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她达到北京,“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说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孙黄是指孙中山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在当时

12、,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在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凭她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她的性格不适合做官。作为国内温和派的代表人物,她有着较好的群众基本,她的受欢迎也阐明当时的确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是此外一回事。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仿佛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不久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她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专家之一,她的爱好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任她去授课。某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种天文数字。特殊的人才,一般均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奉什么主义,她想了想,说:“我信奉的

13、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她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她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并且兴会淋漓,在她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她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她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她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由于积极向上,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摘自叶兆言陈旧人物)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对的的两项是( ).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她拜康有为为师,

14、以及对她的敬重。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她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C梁启超凭她的资格和声望,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双方拉拢的对象,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可见她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D.梁启超说“趣味”是她人生观的根底,体现她乐观的性格;而观其毕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她都是乐在其中的。E.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获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2文章的题目是“梁启超”,可行文中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说“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原文看,有哪些方面的因素。 4文中说“说究竟,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