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1315077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案及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平果县第六小学 黄丽春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

2、入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回顾课文内容。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

3、车夫把车往回赶。”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课件出示:“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

4、、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完成填空练习,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三

5、、思维扩展,深化认识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四、鼓励编排课本剧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

6、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友情提示: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

7、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

8、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三、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