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1309539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初步设计报告37(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0、概述10.1任务由来10.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10.3 设计依据10.4 工程特征表21 地理地质环境31.1 地理环境31.2地质环境52、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82.1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82.2 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03地质灾害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123. 1 崩滑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分析123.2 残留滑坡体和变形体稳定性分析123.3稳定性综合评价164 治理工程设计174.1 工程等级、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174.2工程布置185 工程监测方案设计225.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225.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225.3 监测

2、工作现状235.4 监测工作方案236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256.1 施工条件256.2 天然建筑材料256.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266.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266.5 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287 工程管理297.1管理机构297.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297.3工程设施维护与管理298 环保规划设计308.1设计依据308.2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评价308.3环境保护设计308.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319 工程概算329.1编制依据329.2人工工资标准329.3材料预算价格329.4费用标准329.5经费概算3210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3310.1经济效益评价3310.2社会效益评

3、价3310.3环境效益3311 存在问题和建议3411.1结论3411.2建议34附件1、概算书2、图纸0、概述0.1任务由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城区发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考虑到汶川城区震后重建计划,为尽快查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性等并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为此,受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承担开展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XX滑坡勘查、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任务。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在认真研读了本项目地质勘查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0.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滑坡区位于汶川县城区七盘沟社区

4、,岷江左岸斜坡地带,地处汶川县城,行政区划属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社区。滑坡中心坐标:X=3480865,Y=183296005。0.3 设计依据(1)关于下达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任务委托书的通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函20081199号文);(2)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XX滑坡勘查报告,(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2008年10月);(3)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XX滑坡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2008年10月);(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5)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5、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0);(8) 铁路路基支档结构设计规范(TB 10025-200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2002.5实施),国土资源部;(10)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11)松散体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12)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13)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14)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号文。0.4 工程特征表表

6、0-1 XX滑坡防治工程特征表项目名称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XX滑坡防治工程建设地点汶川县城区威州镇七盘沟社区滑体规模号滑坡:松散堆积体:长约70m,宽约140m,平均厚度3m,体积1.6104m3。变形体:长约180m,宽约175m,平均厚度9m,体积17104m3。号滑坡:松散堆积体:长约10m,宽约40m,平均厚度1m,体积0.1104m3。残留滑坡体:长约30m,宽约60m,平均厚度2m,体积0.6104m3。变形体:长约110m,宽约60m,平均厚度7.5m,体积4.2104m3。水文气象特性多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28.7mm多年最大降雨量79.9mm水文地质孔隙

7、水;基岩裂隙水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号滑坡后缘高程14291430m,前缘高程13191320m,呈台阶状舌形。号滑坡后缘高程13881389m,前缘高程13181320m,呈台阶状舌形。地层岩性勘查区分布的地层主要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4)和泥盆系月里寨群(D2yl)地层。地质构造勘查区的地质构造作用较强烈,属级地震区。灾害体结构特征号滑坡和号滑坡滑体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块碎石土和含块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存在不均匀混杂大块石。治理措施治理方案清坡工程+桩板式挡墙工程排水工程主要工程量清坡工程(m3)23030重力式挡墙工程(m)240排水工程 (m)440工程投资201.63万元1 地理地质环

8、境1.1 地理环境1.1.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南距省会成都146km,北至州府马尔康246km(见图2.1)。XX滑坡行政区划隶属于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社区,处于岷江左岸,滑坡中心坐标:X=3480865,Y=183296005。其北距汶川县城中心约6km,南距省会成都约146km,都汶高速公路距离工作区不到500m,老都汶公路(国道G213)从滑坡前缘通过,交通较便利(见图1.1)。金洞子滑坡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气象与水文(1)气象勘查区为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威州气象站23年实测

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8.7mm,最大年降水量为648.6mm(1958年),日最大降水量79.9mm,最小年降水量369.8mm(1974年) ,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17.9mm,占年降水量的61.9。雨季(59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使汶川县具有冬季气候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特点,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2)水文滑坡区前部的岷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排泄的基准面,枯水位1332.92m,最枯流量49.3 m3s。年平均流量168268m3s。岷江水位最高1336.48m,最低1332.92m,常年水位1335

10、.5m。最大流速6.9ms,最小流速1.44ms。XX滑坡汇水面积0.05km2左右,汛期主要为降水补给,枯季为融雪和地下水补给。滑坡勘查区是垂直入渗的主要区域。 滑坡区位于岷江左岸斜坡上,前缘高程约1320m左右,而该处对应岷江河床高程为1307m,该水系对滑坡无直接影响。滑坡区为坡状斜坡的阶梯状地貌,地表无径流、无常年流水冲沟,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大部分形成地表漫流、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1.1.3社会经济概况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为高山峡谷地区,地广人稀,共有羌、藏、汉、回各族人民111486人(2001年),其中农业人口71761人,非农业人口39725

11、人,人口密度27.3人/km2。其中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为汶川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有常住人口30532人(2001年),国道213线和317线在此交汇。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区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努力下,全县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增长不快、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等矛盾和问题。2008年 5月12日发生在汶川县映秀镇的“5.12”8.0级大地震震及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使汶川全县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全部中断,房屋倒塌,民用、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汶川县抗

12、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数据,此次地震共造成人员死亡15941余人,34583人受伤,7407人失踪;全县有662124间房屋被毁,造成109832人因灾无家可归;毁坏桥梁128座,是损坏供排水管道168km,燃气管道35km,光缆670km;有68个电站不同程度受损,中断输电线路665.4km,17座变电站受到破坏;全县损失总金额达1045.4亿元。其中县城威州镇因地震死亡131人、受伤7128人、受灾人口27617人、破坏农田10729亩,地震还造成了威州镇大量民房变成了危房,致使数万人无家可归。XX滑坡区一带现居住有居民70多人,是汶川县规划的城市建设区。对XX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对保护汶川县城

13、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滑坡区居民安居乐业及重要交通干道安全运行和汶川县的社会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2地质环境1.2.1地形地貌汶川县地处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为高山峡谷地区。汶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极高山、高山、中高山、中山、低山和河谷汶川均有分布,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线相应一致,北东南西向。县境主要山脉可以分两大体系:东部龙门山体系及西和西南部邛崃山体系。龙门山系县境延长段为茶坪山脉,主要高峰有磨刀石梁子(雁门乡),最高海拔4300m,光光山(雁门乡),最高海拔4632m,尖尖山(银杏乡),最高海拔3488m,向东北紧靠着有龙门山余脉,最高峰三尖山3922和4140m。邛崃

14、山系的支系,延伸县境西和西南部。其中高峰有:雪隆包5314m;小雪隆包4947m;卡乓乓山5666m;马刀子山5456m(其东面有雪原冰川高原高达5629m5706m),四姑娘山6250m,巴朗山有最高峰为5040m,马鞍桥山4062m等高峰,终年积雪。勘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为中高山、河谷斜坡地貌,。斜坡总体坡向250340,为凸型坡,台阶状地形,斜坡坡度在655,其间多陡坎平台。勘查区内最高高程位于滑坡后缘的通信基座处,高程约1440m,最低高程在滑坡前缘的老都汶公路(G213国道)处,高程在1320m左右(黄海高程系),勘查区相对高差100120m。1.2.2地层岩性据现场调查,滑坡区

15、及其附近分布出露地层主要有坡洪积层(Q4dl+ pl),冲洪积层(Q4al+pl),滑坡堆积积层(Q4del)及泥盆系月里寨群(D2yl)。现由分述如下:(1) 第四系坡洪积层(Q4 dl+ pl)含砾石、卵石、碎块石粉质粘土:灰褐色,可塑硬塑,夹1030%的砂、变质砂岩为主的碎块石及砾卵石,砾卵石粒径一般2200mm,碎块石粒径一般20600mm,该层广泛分布于滑坡调查区,据本次勘查厚度最厚在318m之间。(2)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主要分布于滑坡前缘,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为块石土和漂卵石土互层结构,卵石颗粒主要为千枚岩、板岩及少量灰岩组成的砾卵石,粒径约20mm300mm;漂石颗粒主要为板岩及灰岩组成,粒径约200mm800mm。(3)滑坡堆积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