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129086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美生灵张炜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打量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保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

2、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呜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此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三只

3、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立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

4、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照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给人类,人类却对这珍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时机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

5、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消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确实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1作者将羊称作“美生灵,从全文看

6、,“美生灵美在哪里?答:_答案:外在的美:模样、神情纯洁可爱;个体温顺弱小,群体充满和谐与温情。内在的美(精神的美):毫无侵犯性,无私地馈赠和奉献一切;深刻理解世界,顺应天命。2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赏析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答:_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作用: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三只小羊的咩叫、嬉戏和心理特征,赋予小羊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为下文对人类的丑恶进行反思和批评张本(或“作铺垫),与人类的同类相残形成比照。 3文中写道:“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对其他生命的馈赠

7、毫不感谢;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选行索取和掠夺;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把整个星球推向消灭的边缘,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4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请作探究。答:_答案:羊虽被欺辱,被杀戮,却依然继续默默地对人类奉献和馈赠;它们用自己善良的本性、高贵的精神让人类看到拯救的希望(或“无声地向人类昭示可怕命数前的救赎之途)。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寒山寺谢宗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

8、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

9、的手术刀下出来。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浅薄了。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

10、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官的东西。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知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闭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

11、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时机,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假设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

12、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1“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_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相关的信息区域,从中筛选并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组织答案文字。这一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就在题干引文所在的段落中。答案:因失意而长期浸淫在诗歌哀婉的意境中。摒弃种种功利声名,心灵变得透明纯粹。2“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

13、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案文字不超过40字。)_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五、六、七三段,但三段内容各有所侧重。第五段侧重于自己先前的主观想象,现实的环境与想象有出入;第六段侧重于诗意的品悟,眼前的景色与诗意不相同;第七段写本应清幽的境界却如同闹市,与自己的情趣与追求相异。答案:现实环境与主观想象不同,眼前景色与诗作描写有别,清幽的寺院如同俗世的闹市。3“陌生人的一席活,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答复。_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照抄原文不符合“用你自己的话来答复的要求。“领悟的应该是道理,不能还是就事说事,因而要对原文的表达有所概括和提升。答案:世事变化,我们无法强求现实的境界与古人的诗意相同;在与世俗的抗争中,我们应该珍惜心中那份美好的诗意追求。4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