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1118141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 “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是人畜共患 的急性传染病。因其有恐水特征,故又名恐水症,它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脑 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命名为Negri小体,直至现在仍然是诊断狂犬病的标准之一。病原学 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

2、随后 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大小约75X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 狂犬病毒是拉沙病毒属的典型种。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 街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 称固定毒。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为5 个血清型: 1血清I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 2血清II型:拉哥斯蝙蝠病毒,从非洲分离到,包括6个亚型; 3血清皿型:马可拉原型株,在非洲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 4血清W型:杜文海格原型株,首先从南非分离到,以后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 离到,含有8个亚型; 5血清V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流行病

3、学(一)传染源 病犬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它传染源还有猫、狼、狐、獾、熊、臭鼬、蝙蝠 等动物。近年来对世界上 54 个国家和地区狂犬病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因犬所致 的狂犬病占57,野生动物所致占33,因蝙蝠所致占10。 国内由狂犬传播者约占 80一 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 狐、狗獾等温血动物。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区域主要宿主非洲狗,豺,猫鼬,狐狸拉丁美洲狗,蝙蝠北美洲臭鼬,浣熊,狐狸 ,蝙蝠加勒比海地区猫鼬西欧狐狸 ,蝙蝠东欧狐狸,狗 亚洲狗,猫,猫鼬,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亚洲和非洲:狗是主要的传染源,猫也可以传染狂犬病。 欧美发达国家野生动物是主要的

4、传染源。各种家畜、家禽及小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总之,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感染狂犬病。一种动物对同种动物传染的狂犬 病更易感。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敏感性如下: 最敏感:狐狸、山狗、效狼、豺、狼、袋鼠和棉鼠。敏感:地鼠、臭鼬、浣熊、猫鼬、蝙蝠、猫鼬、豚鼠、兔和其他啮齿类。 中度敏感:狗、牛、马、绵羊和灵长类。低度敏感:负鼠。(一)传染源(人传人?) 狂犬患者唾液中含有少量病毒,但人传人例子甚少。这是因为人唾液中病毒数量相 当少,但这并不等于绝对不引起传染。人人传播也有报道,如有6例角膜移植接 受者发生狂犬病,调查表明每位角膜捐献者均死于有狂犬病症状的疾病或

5、已证明患 有狂犬病。 我国及欧美国家均报道过经口对口呼吸引起感染狂犬病的病例。埃塞俄比亚近年报 道了两例人人传播狂犬病,其一是被狂犬病患者咬伤手指后发病;另一例是被狂 犬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反复亲吻而发病。翁目沪理狂犬病病人而致狂犬病死匸患者之女吴XX ,12岁,系清徐县柳社乡学生, 1987年被狗咬伤后,未经伤口处理及狂犬疫苗和抗毒 血清预防注射,于1987年10月9日发病,岀现狂犬病 典型症状,周身不适,伤侧感觉异常,惊恐不安,恐水, 怕风,无法进水,进食,由市传染病院确诊为狂犬病整 个病程二天。于10月10日死亡。患者李XX 女,47岁,在苴立患狂犬病期间,密 切接触,对其女进行护理,护理间

6、未进行疫苗预防注 射,亦无犬咬伤史,潜伏期距其女发病7个月后,于 1988年5月17日发病,症状:体温烦躁不安恐水,怕风,无法进水进食,于1988年5月19日死亡,整 个病程二天,经市传染病院确诊为狂犬病.健康家犬带毒目前国内认为狂犬病毒可被“健康”动物所携带。 报告外观健康家犬带毒率平均为14. 9%(8% 25%)。 1973年印度报导1例为健康家犬咬伤男童,42天后死于狂犬病者,而该家犬健在4 年之久,并13次从其唾液中分离到狂犬病毒。 我院收治病人中,有5条犬咬人致病后仍健在,内有一幼犬,待患者发病死亡时, 该犬己长大且又生育小犬。因此证实狂犬病毒可在动物中隐性感染和“健康”携带。 1

7、992年广东省曾用免疫荧光方法进行过“健康”犬带狂犬病毒的调查,结果阳性率为 17%; 1999 年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用多种方法调查了广西地区 102 份外观“健康”犬脑标 本,结果4份狂犬病毒阳性; 四川省 15 个地市抽样采集:“健康”犬的唾液标本;用快速狂犬病酶联免疫诊断试 剂进行检测,结果3126份犬的唾液标本中,阳性61份,阳性率为1 . 95%。(二) 传播途径 狂犬、病猫、病狼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量较大,于发病前35天即具传染性。人主要通 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粘膜和皮肤而入侵。 其他途径: 1.剥狗皮:可通过对病犬宰杀、剥皮、切割等过程而被感染,可

8、能和体表皮肤有隐 性破损有关。国外已有多例报告,我院有2例,一例发病前14个月曾剥狗皮,另 一例发病前40天剥狗皮时手指碰破。 2.从粘膜入侵: 含毒唾液污染人的眼结膜、口腔、肛门和外生殖器粘膜也可造成感染。广东报告一 例女婴,自养狗舔肛门、会阴,23 天前突然咬死家禽后被打死,后患儿发病,入 院四天死亡,临床及尸检证实为狂犬病。广西报告一狂犬患儿母亲,曾替其子缝补 衣服,后发病死亡,疑为口腔粘膜感染。 3.呼吸道传播: 偶因吸入蝙蝠群居洞穴中含病毒气溶胶而感染。经莹光抗体法检查,可在其体肺上 皮细胞、肺气管细胞、肾细胞中发现有狂犬病毒的抗原。 综上所述,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

9、,但也可能通过皮肤的隐性 破损或呼吸道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查或接触狂 犬患者或进行实验时要进行严密隔离,如穿隔离衣裤、鞋,戴口罩、手套、必要时 加防护镜(三)人群易感性 人被病犬咬后的发病率约为 15%一 30%,被病狼咬伤后为 50%一 60%。若及时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 0.15%左右狂犬病的易感人群和分布特征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犬机会的多少所致 亚非国家:病例性别、年龄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青少年发病较多 欧美国家:人群分布有一定职业性,以野外考察、旅游者等与野生动物接触的人群 多见

10、儿童狂犬病的特殊性发病率高,1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的40%以上。极易咬伤头面部、颈部及上肢。 被抓伤或咬伤后,未及时告诉监护人,未能得到及时处置,所以容易被忽视。与发病有关因素有 咬伤部位及程度 伤口处理情况 咬伤时情况 有无及时全程注射狂犬疫苗。 被咬者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如未做预防接种的头面部伤口深者发病率80%,伤口浅者3040%;躯干及肢体浅表伤者 的发病率为 15%。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狂犬病致病机理通过神经进入分泌腺体:在唾液中排岀病毒进入大脑细胞引起全脑炎在神经系统中向心性移动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病毒在伤口周围肌肉细胞中复制被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病理解剖病理变化主

11、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的海马回、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可 见内基氏小体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5d1年以上,一般为13个月,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大于 半年者约占4%10%,大于1年以上者约1%,文献报道最长为19年或更长。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数量及毒力、是否狼 狐等野生动物咬伤、受伤后是否扩创处理、是否按种疫苗。受寒、惊吓、劳累或悲 痛可能为发病诱因(一)前驱期 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 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 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

12、等异样感觉,约发生于80%的病例。这是 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特别是感觉神经元而引起,此症状于维持数小时至数天。本期持续12d,很少起过4日以上。(二)兴奋期 1.高度兴奋状态,突出为极度恐怖表情、有大难临头的预兆感; 2.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 3体温常升高(3840C); 4.咽肌、声带痉挛,风、光、声均可引起咽肌痉挛。 5.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6.神志多清晰,极少有侵人行为,少数病人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冲撞号叫 等; 7.其他少见临床表现 8.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衰或循环衰竭。本期约13日。(三)麻痹期 患者渐趋平静,有时尚可勉强饮水吞食,反应减弱或消失,进入全身弛

13、缓性瘫痪。 由于咽喉肌痉挛和恐水症状的消失,给医患造成的印象似乎病人在好转中,但很快 出现心衰、呼衰死亡。临终期患者可出现昏迷状态。 该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仅为 618小时。狂犬病早期特殊临床表现 1 上感型 患者起病时有发热、乏力、咳嗽,多伴有鼻塞、咽痛及咽部不适 ,甚至胸痛,咽部充血 及扁桃体增大,白细胞正常或偏高,有时肺纹理增粗、模糊,酷似上呼吸道感染,经相应 治疗无效。 本型临床较常见。一般认为上感症状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非特异性早期临床表现。 2 胃肠型 胃肠型患者起病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甚至肠积气、积液、肠鸣 音消失、无便,呈麻痹性肠梗阻样表现,有的呈急腹症样改变,

14、经相应治疗无效。一般 认为引起此类症状可能是狂犬病毒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造成消化 道损伤所致,也可能是严重的毒血症引起中毒性肠麻痹。 3 泌尿系感染型 有报道该型患者起病时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 ,甚至出现少尿及尿时淋漓不尽,排 尿困难,同时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增高,尿蛋白阳性,镜下有白细胞,严重者尿素氮升高,酷似泌尿系感染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经应用抗生素及相应治疗无效。 一般认为引起该类症状可能系狂犬病毒除侵犯神经系统外也可直接侵犯泌尿系统 或感染较弱的狂犬病毒长期潜伏于体内 ,引起机体自身免疫反应造成泌尿生殖系统 损伤。 4 生殖系统异常改变型 4.1阴茎异常勃起。该型患者

15、往往突出表现为阴茎勃起,每23min发作一次,发作时 伴有阴茎疼痛,可见少许异常分泌物溢出,可有腰部不适及下腹疼痛,伴或不伴尿急、 尿频、尿痛等。有时排尿时喜强力扭扯阴茎,每次发作持续2O30min。无畏寒、寒 战、血尿等,血、尿常规检查正常。 4.2 频繁射精。患者阴茎异常勃起,随即频繁射精,每天数次至10余次,同时有恐慌, 痛苦状,极度乏力、意识恍惚等,査体龟头可有少许精液残迹。此症状可持续46d。 4.3 外阴阵发性剧痛。患者发病后以持续性、阵发性加重的外阴剧痛为主要临床表 现,查体无异常改变。 以上三种生殖系统异常经相应治疗无效。文献报道引起此类症状者多见于动物咬伤 腹部以下某个部位,结合狂犬病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可能是狂犬病毒直接侵害阴茎、 盆腔及腹下神经,从而引起阴茎异常勃起和(或)在此基础上的频繁射精,部分患者出 现外阴剧痛。狂犬病致外阴阵发性剧痛死亡1例周左右伤口自行愈合。65息者,女,45岁,农民,于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