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1105403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 点 方 案二一一年三月3目 录1. 专业基本情况4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52.1 人才需求环境52.2 专业师资队伍52.3 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72.4 学生培养92.5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12.6 校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基地113. 试点规模及及培养模式134.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144.1 培养目标和要求144.2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154.3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3+1模式)175. 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265.1 培养目标265.2 企业培养计划265.3 工程教育师资队伍276. 工程硕士阶段培养方案296.1 培养目标和要求296.2

2、 培养模式306.3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1+1模式)307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347.1 组织管理347.2 条件保障357.3 质量保障367.4 监控体系377.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407.6 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40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42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协议书43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及标准实现矩阵44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标准及标准实现矩阵531. 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是

3、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开办计算机应用专业最早院校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已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领域授予权,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本、硕、博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与培养体系。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经历了1984年招生的“计算机应用(应用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演变过程。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引擎。2002年7月24

4、日,国务院公布了著名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计划,之后教育部及各部委关于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大规模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已推出了多方面举措。在这种强烈的软件市场背景和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支持下,我校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学生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模式进行培养,于2002年单独设立“软件工程”专业,至今“计算机应用(应用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已有22届毕业生,软件工程已有5届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的软件产业企业培养了大量较高层次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专门人才。经过几年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

5、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2.1 人才需求环境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并不漫长,但是行业成长速度却很快,如今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软件产业在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基础上规模继续扩大,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入十二五期间,软件服务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更是工业对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一环。2011年1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软件产

6、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并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软件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但我国乃至全球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尚有较大缺口。2004年,国务院6部委联合发文,将软件人才确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2010年初,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Nasdaq: JOBS)发布的2010年春季全国人才需求走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人才需求最大的五行业中计算机软件居首位。因此,做好软件产业的“源头活水”,形成一支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化的复合型

7、软件工程人才,为软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百年大计。这正是本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教育的强大需求环境。2.2 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37名,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2%,45%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30%的教师有曾在国外留学、访问的经历,所有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都熟悉国情、省情,有国际化大视野。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相关学科的教授、IT行业的企业家作为学院的顾问和兼职教授。在专业教学中,已经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能够为高水平工程教育提供充分知识储备和质量保障的教师队伍。表1-1 软件工程专业专职教师的基本情

8、况教师姓名职称企业经历/工程实践/出国经历钟珞教授/博导计算中心/工程项目/国外访问熊盛武教授/博导工程项目/国外访问饶文碧教授/博导工程中心/工程项目/国外访问潘昊教授/博导工程项目徐宁教授/博导软件企业/工程项目/国外访问夏红霞教授智能系统企业/工程项目胡燕教授/博士网络企业/工程项目马成前教授/博士智能系统企业/工程项目魏志华教授/博士智能系统企业/工程项目王舜燕教授/博士软件研究所/工程项目刘东飞教授/博士网络企业/工程项目宋华珠副教授/博士国外智能系统企业/工程项目/国外留学严春副教授/硕士网络企业/工程项目冯静副教授/博士网络企业/工程项目张能立副教授/硕士嵌入式系统企业/工程项目

9、库少平副教授/博士嵌入式系统企业/工程项目李宁副教授/博士嵌入式系统企业/工程项目李琳副教授/博士国外软件企业/工程项目/国外留学祁明龙副教授/博士国外软件企业/国外留学向广利副教授/博士软件企业/工程项目岑丽副教授/博士实验中心/工程项目刘军副教授/硕士计算中心/工程项目邹承明副教授/博士工程项目/国外访问袁景凌副教授/博士工程项目/国外访问杨世达副教授/博士工程项目凌咏红副教授/硕士工程项目付国江副教授/硕士工程项目佘名高副教授/硕士工程项目张华伟副教授/博士在读工程项目刘芳副教授/博士工程项目陈明俊讲师/硕士工程项目毛雪涛讲师/博士工程项目/国外留学袁胜琼讲师/博士在读国外留学汪朝霞讲师

10、/博士在读工程项目李晓红讲师/博士在读工程项目张蕊讲师/博士在读工程项目王云华讲师/博士在读工程项目(上表中上网时部分内容省略)2.3 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2.3.1 科学研究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中,以科研引领教学,并通过科研锻炼队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近五年通过与交通工程、材料工程、电子通信等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渗透,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项目和一批面向地方服务的重大工程项目5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万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出版专著6本,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0余篇。2.3.2 教学研究本专业现已建立了一

11、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开展省级、校级教研30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教研项目“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09),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教育与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2009)。近5年编写出版教材30多册,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同时,还不断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包括:(1)研究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遵循IT教育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发展规律,在兼顾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结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工程教

12、育,参照IEEE SWEBOK、IEEE CC2001SE、美国ACM和IEEE于2004年底联合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SE2004、中国软件工程学会2001年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和我国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等文档,建立并不断优化本专业既有国际化特色,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先进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结合工程需要进行改革,适当加大与工程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要求,将其占总学分比例从

13、原来的19%提高至24%;为学生在校内、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设置特别学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联合相关企业,建立各类教学与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各类科研、教学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等活动,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要求试点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每人至少参与一项科技创新训练活动,计为课外学分。学生毕业设计直接使用企业生产实际的课题,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在企业内以企业导师为主指导完成。如果学生毕业后进入实习企业工作,毕业设计

14、可以作为学生岗前培训内容。(2)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1)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设计贴合实际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从而生动活泼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2)强调以软件工程项目复现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到工程化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有可能体察并进行实践软件工程的主要知识点: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

15、、软件维护、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等。具体来说,将软件企业实际完成的成功案例隐去商业秘密后,在企业或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团队,使学生在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中,将软件工程项目的各个不同阶段从头到尾逐一亲身经历。3)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为目标,需要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学校企业双结合的实践平台。研究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学校与企业有机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