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069935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 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2.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3.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1.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2.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温故互查】1. 查找苏轼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 解释下列词语。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设问导读】1. 找出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的句子,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

2、写景的妙处。(学法指导: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学法指导: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3. 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4.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如何理解“闲人”。【当堂检测】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巩固练习】1.对“何

3、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拓展延伸】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深入的了解苏轼,看看名家眼中的东坡,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记承天寺夜游答案【温故互查】1 .略2 .高兴的样子想到作乐一起,共同3 .略【设问导读】1. 略2. 略3. 闲人4. 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闲情雅致。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没有雅兴的人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自学检测】1.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巩固练习】1. B【拓展延伸】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