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1069171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2009年12月考试要求的表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其中含义如下:A(a)知道、识别、描述B(b)说明、比较、概括C(c)分析、判断、应用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的含义(a)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a)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a)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

2、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的组成(a)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a)(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5、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a)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

3、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6、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a)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速度(b)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为0);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3)产生地方时。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b)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c)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4、,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c)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5、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a)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7、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a)轨道: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西 向 东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黄赤交角的概念、示意图及意义(b)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示意图见教材21页意义:由于黄赤交

6、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不做要求)(b)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具体变化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

7、最大值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b)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四季和五带的划分(a)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二分二

8、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的判读(c)(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

9、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8、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a)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圈层范 围 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

10、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岩石圈的概念(a)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9、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外部圈层:地壳以外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特点: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的基

11、本存在形式(a)三类岩石的成因、实例(b)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a)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 、 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示意图(b)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侵入作用和 喷出作用,岩浆 冷却凝固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

12、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 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示意图见教材34页图2-7。读图要求: 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b)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a)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4、

1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a)(1)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示意图见教材37页图2-10)。(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常见地形的形成(b)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实例(c)地质构造是由

14、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构造名称岩层形态(较可靠)地表形态新老关系(最可靠判断依据)背斜向上弯曲早期为山岭 晚期可能成山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向下弯曲早期为山谷 以后可能为山岭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的。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5、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a)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如缓坡发展梯田,合理;围湖造田不合理。第三节 大气环境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a)大气可以分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