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1010545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 绪论一、选择题A、A、B、A 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

2、,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 、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 B、C、D;4、B、C、D 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 即每种

4、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4、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5、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6、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1分),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分)。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分),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1分)。四、填空题1、遗传、生态系统;2、复合、环境四、判断题1、 ;2、;3

5、、;4、五、论述题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谢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2分)。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作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拨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3分)。从生态学上要特别注意光周期的变化,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1分)。 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即(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

6、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1分);(2)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1分);(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1分);(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1分)。2、论述温度的变化规律。 答: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分)。(1)空间变化 纬向变化:纬度决定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因此也就决定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

7、球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纬度每增加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极地一般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1.5 分)。 海拔变化: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辐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6,相当于纬度北移1度(1.5 分)。(2)时间变化 时间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根据气候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

8、夏季)。四季长短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1.5 分)。 温度的昼夜变化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此外,纬度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1.5 分)。(3)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 土温变化: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层向表层流动。土壤热量正反两方面的输送量及流动速率决定了土壤温带的状况。土壤温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1.5 分)。 水体温度变化: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降,因此太阳辐

9、射增温仅限于水体最上层。由于暖水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在高温季节或者白天在静水体内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明亮的表水层;在距表层水较深处有一个较冷、密度较大的静水层;在两层之间是温度剧烈变化的变温层。夜晚,特别在寒冷季节,水面温度下降,表层水密度增加而下沉,深层温暖的水上升,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交换充分混合(1.5 分)。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一、选择题B、C、B、B、A、A、D、D、B、C、B、B、C、B、D、D、D、A、D、A、C、A、A、A、A、B二、名词解释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

10、适应的结果。2、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分)。种群是由相同的个体组成,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种族生存的前提(2分)。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tion):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2分),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1分)。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4、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又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 strategy),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3分)。5、生态位(niche)

11、: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分)。三、填空题1、微观、分子;2、出生、死亡;3、繁殖、第三;4、种内、种间;5、资源利用性、相互干涉性;6、个体、群体;7、性比、年龄;8、暴发性、过多;9、临时性、永久性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当前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有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有的人认为应该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有关原理,阐明您的观点。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有两种基本方式,一个是利用自然力的封山育林,一个是人工造林种草.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着重强调人工造林,但是,对封山育林重视的不够,应用的不广. (2分)已有许多

12、实践证明,在大部分地区可以通过封育来恢复林草植被,但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时要经历若干个演替阶段,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组成结构,但都是比较稳定的.人工造林种草见效快,但要较多投入,在技术掌握不当时,人工林草植被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而呈现不稳定状态. (2分)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在地形较破碎且草灌植被发育良好的宜林荒山,可采用封禁治理模式,适当种植地带性树种,通过采取封禁措施让那些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木本植被,通过天然繁衍演替恢复生态. (2分)这种模式虽然成林较慢,但其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这是人工林所不能比拟的,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分)退耕还林

13、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认真探索、研究、总结退耕还林试点示范阶段的植被建设布局,分析和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分)2、论述裸地上群落形成的过程。 答:(1)侵移或迁移:是指植物生活在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繁殖结构主要是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它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新的地方,繁殖体的传播,首先决定于其产生的数量。通常有较大比率的繁殖体得不到繁殖的机会。实际的繁殖率和繁殖体产生率之间差异是很大

14、的,能作为传播的繁殖体,在其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常包括好几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植物繁殖体到达某个新的地点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迁移的续性决定于可动性、传播因子的传播距离和地形等因素。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重要基础。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4分)(2)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能否发芽、生长和繁殖都是问题,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繁殖是定居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不能繁殖,不仅个体数量不能增加,而且植物在新环境中的生长只限于一代。开始过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

15、幸存下来繁殖下一代,或只在一些较小的一些生境存活下来,这种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称之为先驱种或称先锋植物。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群落,称先锋植物群落,对以后的环境的改造,对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阶段物种间相互关系方面,是互不干扰,这个阶段物种的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因此,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出现竞争。(3分)(3)竞争: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有的物种定居下来,并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获得优势的物种得到发展,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进入协同进化,更能充分利用资源。(3分)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演替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一个群落中开始。裸地可以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1分)。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1分)。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2分)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