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101040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课外古诗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阅读下面的诗歌作品,回答以下问题。(一)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 元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注: 王思廉,元初诗人。 龙庭,匈奴聚合祭天之处。问题:这首诗描写人物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 (二)菊 郑谷 唐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重阳后菊花 范成大 宋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注: 王孙,指贵族世家子弟。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的瓦缝处的植物。 重阳,汉宫中有重阳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之风,后世至重阳登高,系茱萸,饮菊花酒

2、,避灾祈寿。问题:1. 郑诗意在赞美菊花的 范诗意在借看菊花的情形表达 2. 郑诗中“露湿秋香满池岸”句,描画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请解说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形象贴切?请说明理由。答:图景 答:用字 3. 范诗中“照泥沙”三字与诗中哪一处对照呼应?由此看出诗人对菊花的什么情感?请予解说。答: (三)宿灵鹫禅寺 杨万里 宋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夜泉 袁中道 明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作一溪雪。问题:1. 两首诗都是写泉水,都是写夜间,都突出了泉的流动。从两首诗描写的形象看,其特征有何区别?表现手法有何特点?答:杨诗的形象: 袁诗的形象: 答:表现

3、手法: 2. 杨诗中第二句的“鸣”字与后文的“ ”、“ ”相呼应,这个字用得生动传神,他写出了泉水的声音效果,为他的寓意作了暗示;袁诗第三句中“ ”字用得生动传神,他写出了泉流这一形象的特征,蕴含着清新和欣喜,情由境生的情韵。(四)早梅 齐己 唐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注:唐才子传载:齐己曾将此诗求教于郑固,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改“数枝”为“一枝”,遂称郑谷为“一字师”。问题:1. 诗中“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据你的理解,说说郑谷改诗的理由。答: 2

4、. 颈联中“递”和“窥”字生动传神,具体解说这两个字的表现力。答: (五)金陵驿 文天祥 宋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问题:1. 首联二句有寓意,前一句暗示着 ,后一句则暗示着 ,联系起来看二句,隐含着作者内心的 。2. 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试解说。答:a. 旧家燕子的典故: b. 杜鹃啼血的典故: (六)登鹳鹊楼 畅当 唐回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问题:1. 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变化,前一联写 之所见,后一联写 。后一联以黄河奔向远方山谷

5、的壮观景象,映衬出鹳鹊楼的 。2.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著名的登鹳鹊楼,与畅当的诗比较,王诗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优胜处主要体现在哪里?答: (七)甲、清平乐 黄庭坚 宋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春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乙、清平乐 王安国 宋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注: 小怜:当时的一个善弹琵琶的歌女的名字。 结句中“梨花”又作“杨花”。问题:1. 两首同调词写的都是春末时节的景象,都是表达的情感,但两首词的词旨各异,甲词的词旨是 ;乙词的词旨是 。2.

6、 甲词的笔触细腻清新,用了 手法,风格上属于 ;乙词意境清远,写景中融入作者的人格理想,这体现在 句上。3. 甲词侧重于寻觅春天,由词中的 等词语体现出来,在结构上显出 的特色;乙词则交叉地写感觉,勾勒出 的暮春图景,表现了作者的个性。【试题答案】(一)答: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二)1. 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高洁品格;讽刺世人只知祈寿不懂赏爱菊花的庸俗情调2. 答:丛丛秀菊吐香,幽香四逸,飘满池岸。 答:用“满”字形象地表现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菊香沁人心脾的魅力。3.“照泥沙”与诗中“湿露华”三字相照应。刻画出菊过重

7、阳仍鲜嫩芬芳,只是无人赏爱,诗人为此深感惋惜。(三)1. 从听觉的角度突出了两种境况中泉声变化,以物喻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月下泉流一改白天的风姿,写出泉水映月晶莹皎洁的特征;融情入景2. 无半语;许多声;得(四)1. 梅先于百花吐艳,而“一枝”又先于众人梅一发花,突出了此梅早开的个性。2.“递”字形容梅花幽香四溢,化静为动,使香气有形可捉摸;用“窥”字体现了禽鸟羡慕素雅芳洁的梅花的情态,烘托出梅的风韵气质。(五)1. 宋王朝覆灭的趋势;自己成为亡国之臣将无所归属;作者的无限亡国之恨2. a. 暗示作者对国破家亡,人事变迁无限伤怀 b. 暗示作者对自己国家的一片忠诚之心,誓死不变节的心情。(六)1. 俯视;纵目远眺;雄伟气势2. 本诗不仅写出了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含有“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七)1. 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惜春伤春,慨叹年年疾逝,又向往独立的人格、自在的生活2. 拟人;婉约;结尾两3. 归向处、寂寞、人知唤取;一层比一层更深;听觉视觉听觉视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