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005996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word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一、语言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解析: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故应选用“精益求精”。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

2、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答案:A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5日,全省普降甘霖。经过此轮降雨,全省大部分地区旱情将解除,对改善空气质量也十分有利。B国产Linux系统,不像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 XP系统那样,能自由运行PS、QQ、炒股软件以及不少游戏软件。C领悟祖先留下的生存智慧,提高人居环境

3、建设的中国元素,古村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D我们不必将文学作品所有的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文学作品,即使是一首短诗,也有近乎无穷的内涵。解析:A项,成分残缺,“对改善空气质量也十分有利”的主语应该是“此轮降雨”;B项,有歧义,“能自由运行PS、QQ、炒股软件以及不少游戏软件”的是“国产Linux系统”还是“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 XP系统”不明确;C项,搭配不当,应为“增加人居环境建设的中国元素”。答案:D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杨先生独自居住在西城区一个普通的小区,幸好有众多学子的垂爱,老人的晚年才不会太寂寞。B新搬来的邻居很是活泼热情,经常会请一些朋友在家中

4、聚会,每次他都会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C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当年对我的帮助我绝不会忘记的,这次的事情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D小明对王老师说:“您是学界泰斗,我们这些刚入行的后辈还有好多问题要向您请教,还望您能不吝赐教。”解析:A项,“垂爱”,关心爱护,通常指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不能指学子们对老师;B项,“叨扰”是对打扰别人的谦辞,不能说别人;C项,“鼎力相助”是表示请人帮助时或感谢别人帮助时用的,不能说自己。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_。_,_。_,_,_。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

5、绪便显得十分复杂。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ABC D解析: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作者体现的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答案:D5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出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回答:“那是

6、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回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_”答案:(示例一)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需要一小瓣一小瓣地慢慢品味的。(示例二)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6仿照示例,为电影剧本写批注。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里有一句描写:“虎耳草在晨风里摆着。”沈先生对这个电影剧本的许多细节有过十分仔细的修改和批注,其中对这一句,他的批注是:“不可这么说。虎耳草紧贴隙间和苔藓一道生长,不管什么大风也不会动的。”剧本里还写道:“端

7、午节那天下着毛毛雨。”你的批注:“_”解析:根据示例,很明显要找出剧本语言的漏洞或错误。根据季节特点,毛毛雨一般出现在早春时节。答案:(示例)端午节不会下毛毛雨,下毛毛雨一般是在三月里。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阿湄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却对私塾里呆板的生活没有半点儿兴趣。于是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

8、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

9、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10、。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

11、认识“人”。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本文有改动)相关链接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刘敏阿湄边城的

12、守望者之思考)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C.沈从文的“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把希望留在人间。D.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解析:“回避社会矛盾”的理

13、解有误,“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不写社会的阴暗面。答案:C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

14、表人物之一。D.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解析:A项“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的分析错误,应是“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本人生活以外自然生活的大书”。C项“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说法有误,应是“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此外“他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早期作品。D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有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素。答案:B9.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答:_答案:(示例)沈从文的确是边城的守望者。形象守望。他的形象多像一幅简洁的画,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灵魂守望。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