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1003535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 有效性策略“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 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 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 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

2、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 识,使得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 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 此,本课题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 有效性策略进行实践和研究,其目的是丰富 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找出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征和客 观现实条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 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 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

3、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 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女口 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 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 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 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 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 境中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

4、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 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一)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但要因人而宜。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重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 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 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 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 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案例1这是笔者上的一节县级公开课,学习内容是一年级的拼组图形。具体这节课 的情境创设如下: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家的情境

5、,让学生观察小熊家,提出:“你发 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小熊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2、为小熊补钩破的裤子,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3、为小熊家被小猪拱破的外墙修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 估算能力。分析:本课主要从 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 了探索。目的是希望通过一个个问题 情境的呈现和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分析数 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整堂课下来气氛 活跃,学生学的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也不错。略有遗憾的是由于几个环节没处理好, 对思维的训练还是不

6、够。案例2这是一堂校级数学公开课(课前由老师独立备课,教导处未参与)。执教老师伴 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一一师:(绘声绘色地)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无精打采的声音)听过。师: 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 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 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 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同样都是为学 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

7、,为何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没能 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一一 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 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 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 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 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 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 一步学习的热情。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

8、。但“生动、有 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 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切忌顾此失彼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 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 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 的 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适用于结构严 谨的学科内容,提供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学科。从教学内容的 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 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

9、等逻 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 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 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案例回放笔者有幸参加了某地数学新课程观摩课。有位教师在教完9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一一“开小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 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 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 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 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

10、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 “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 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 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 然注重了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 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 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 是关注了个

11、别,忽视了全体。思考: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 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 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 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 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 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三)情境创设贵在求真,不应弄虚作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 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

12、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 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 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 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 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1最小公倍数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在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有些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生:抱 6、12、18、24、的同学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生:我即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分析: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

13、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 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此案例中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 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 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案例2这是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一堂随堂课。 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对学生宣布了 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师: 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 一个任务一一了解观音山等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 春游的目的地。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

14、出示了三个风景区的景点 图片及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 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 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刹那间,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 下周几去春游? ”“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当时老师一片茫然, 随便应付说“等 以后再说吧!”刹时,学生“啊?! ”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事后, 虽然这堂课受到了许多老师的好评,但学生那失望、不满的神情着实让听课的我心神不 疋分析:虽然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想让学生明白现实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 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她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一一春游。 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 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 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 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 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 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 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