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09853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之高盛摘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分析之高盛本文为宏源证券非银行金融研究组撰写的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分析系列文章。报告撰写人为:黄立军根据一系列的美国大投行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行业进入结构转型,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候,必然有以下规律:市场环境变化调整市场定位整合资源产生新的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变化提高运营效率ROE、杠杆率增长盈利能力提高收入、利润率增长。凡是公司管理层能够做到精准分析和判断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改变公司经营策略与组织架构,并制定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公司,抓住机会的证券公司,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逐渐在行业中独占鳌头。本篇文章分析高盛的组织架构变革以及对该投行经营的影响。(一)

2、公司概况$高盛(GS)$集团(Goldman Sachs)高盛集团成立于 1869 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在香港设有分部,在 23个国家拥有 41 个办事处。高盛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与美国金融市场变化紧密相连,业务结构随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而不断调整。例如八十年代后期,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逐渐放松管制之际,高盛开始发展新的业务。为了避免与客户竞争,此前 1976 年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被出售;而 1986 年,高盛创立资产管理部,管理共同基金与对冲基金;1986 年,高盛成立了专门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高盛资本合伙部,开始直投。1986

3、-2006 年间,共进行了 170 亿美元投资。同时进行的还有过桥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杠杆收购等高风险业务。这一期间,高盛的交易风格逐渐趋向激进,短期利润重要性上升。1993 年在利率交易中获得 6 亿美元收入,固定收益证券获得 10 亿美元收入。1991 年起高盛在债市获利丰厚,在全球开始设立更多代表处。到 1994 年员工数量增长 48%,公共费用增长率是之前的两倍。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创新浪潮、并购浪潮等进一步推动高盛的发展及演变。(二)公司组织架构的变化(1997-2011)券商成立以业务为划分的事业部,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是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所普遍采用的内部组织结构。业

4、务板块的划分与公司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臵并不完全一致,每个板块可能包括多条业务线、多个部门的贡献。板块的划分事实上正是一种调节利益机制的方式。2002 年之前,高盛集团业务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全球资本市场(Global Capital Market)和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Asset Management and Securities Services)。其中,全球资本市场部包含投资银行和交易与自营两个部分,投资银行部门负责为公司、金融机构、政府及个人提供财务咨询和证券承销服务;交易与自营部门则是从事投资、交易、清算和做市商业务的部门。下设三个主要业务部门:固定受益、货币与商品交易部(FICC)、

5、股票部以及本金投资部。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部协助全球各地的机构和政府部门满足其投资需求,主要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及各种证券服务,例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2002 至 2006 年是美国证券市场新一轮衍生产品创新的集中时期,以美国房屋信贷(含优质贷款、中间级和次级贷款等)为初始资产,经证券化处理生成 MBS,设计出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需求的衍生产品。这一创新刺激了高盛开展各种创新业务。从业务结构上看,自 2002 年起,高盛集团适时调整了其业务结构,将投资银行、交易与自营部门提升为与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同等级别的业务部门(见图 3),不断产生的各类创新服务使各业务部门的内涵不断丰富,所提供的服

6、务也更加完善,远远超越了传统券商业务分类的涵义。2009 年之后,高盛集团再一次改革其业务结构,从以往按照业务划分结构转向按照客户群体及客户需求划分,新设立机构客户服务部(Institutional Client Services)及直投与贷款部(Investing and Lending)。作为做市商,机构客户服务部通过为机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帮助客户融资和进行风险管理而获取收益。长期投资部则通过对公司或其他机构的股权、债权投资、为投资对象提供融资支持及兼并收购获取收入。(三)组织架构的改变对公司运营的影响2001 年前,高盛集团在传统业务上保持了较稳定的业绩,收入不断增长。2001 年美国

7、经济衰退及“911” 事件造成股市低迷,截至 12 月 11 日,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三大指数分别下跌至 9888.37 点、2001.93 点和 1136.76 点,与年初相比分别下跌了 8.33%、18.97%和 13.9%。高盛业绩虽也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较为稳定的行业地位,实现总收入 311.3 亿美元,其中投资银行部门在 2001 年 IPO 与并购业务中排名全球第一,完成当时最大的 10 单并购交易中 8 单的财务顾问业务;交易与自营业务部门收入占比也逐年上升。其中,FICC 部对利率、信用产品、贷款、货币、衍生品和商品进行

8、交易和做市,收入占比达 40%。截至 2001 年,全球资本市场部实现收入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超过 60%。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部门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空前发展,截至 2001 年,这一部分收入占比为 36%,年均增长率超过 30%。2002 年开始的新一轮证券创新中,高盛及时调整业务结构,将交易与自营和投行部门的业务地位提升,这一调整对其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收入结构来看,自营与交易部门创造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逐步提升,自营与交易部门的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参与交易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商品衍生产品;而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逐渐下降。截至2009 年,交易与自营收入占比达到 76%,投资银行业务收

9、入占比 11%,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收入占比 13%。从资产规模来看,2000-2007 年年报显示,总资产和各类资产都高速增长。高盛集团的总资产在由 2000 年 2844 亿美元扩张到 2007 年接近 11200 亿美元,增长了近 7000 亿美元,约为 2000 年的 2.5 倍。每单位净资产撬动总资产比率在不断上升。从收入及盈利情况看,经过业务调整之后,高盛的总收入超过营业支出的增长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周转率也在这一过程中有显著提升,显示出盈利能力及资产的经营效率在不断提高。2008 年高盛集团的大部分指标较 2007 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交易和自营业务净收入,降幅高达 71%。这样的结果与艰难的宏观环境密切相关。尽管如此,2008 年高盛集团仍然实现了盈利,同时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业务方面的净收入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再一次反映了集团雄厚的综合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