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的玉蝉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984957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洁的玉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洁的玉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洁的玉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洁的玉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洁的玉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洁的玉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洁的玉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洁的玉蝉作者: 傅慧娟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5期说起蝉,人们并不陌生,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复活和永生。 而这个象征意义是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最初是幼虫,变为地上的蝉蛹,而后变为飞虫,有死 而复生之意。晋人陆云在寒蝉赋中描写到:“蝉有五节,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 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这种象征意义人们普 遍能够接受,既象征了幻化,又代表了高洁。因此,古人用玉雕琢成蝉,放入死者口中作为口含,有着深刻的寓意,是人们企求“转 生”、“再生”的愿望,期望死者像蝉一样能蜕化再生。此类玉蝉又称为“含蝉”,一般无穿 孔(图一,1、

2、图一,2)。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玉蝉,和田白玉,玉质温润,洁白 无暇。薄片扁身,无穿。蝉头呈三角形,简单的两条斜线勾划其眼睛,背部起脊,其上削平一 小三角形,腹部素平,中心稍厚,边缘薄,通体抛光。刀法极其简练,但刚劲有力,寥寥几刀 就雕出蝉形,也就是俗称的“汉八刀”,是专门用于含殓之物。Bl- BjJX白时安砂天険三用片筑戛并击土 1.比訓玉蝉的用途除了作为含蝉之外,其次是冠蝉,装饰于帽子上,腹部有穿孔(图二,1、图二 2)。安徽省繁昌鹊起矶塔基地宫出土的明代青玉蝉,体近似长方形,平头,正面用阴刻线刻划 出双眼、双翼,背面用阴线刻三角叶脉纹表示管针,腹部雕象鼻穿孔,可缝缀于帽上。用阳纹

3、 刻出蝉的尾部呈尖状,腹下的皱皮纹如同折扇具有立体感。第三是佩蝉,其顶部有穿孔,供佩 戴之用。古人置玉蝉于死者的口中,以求其精神不死;佩戴玉蝉以求永生或时时以高洁自期 (图三,1、图三,2)。此明代玉蝉,体扁平,双眼突出位于头的两侧,头的顶部雕象鼻穿孔 可供佩戴,是典型的佩蝉。据考古资料得知,作为象生玉的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只是历代 玉蝉在造型和雕琢技法上有所不同而各具特色。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蝉出土于红山文化,发掘者称之为玉蚕,但有学者认为就是玉蝉。 该玉蝉工艺简洁,磨工精细。采用夸张的手法,运用浅浮雕雕琢而成,蝉体浑厚,眼睛大,呈 椭圆形微微突出,蝉体雕有三道凸弦纹,

4、腰部有一对穿孔。而良渚文化玉蝉为椭圆形片状,上 端略宽,用简洁的凹凸的弧线勾勒出眼睛和双翼,蝉的腹部留有线切割痕迹,在中部偏上的位 置钻有一对横向的穿孔(图四,1、图四,2)。石家河文化出土了数件玉蝉,雕琢精细,有的 有穿孔,也有无孔。蝉呈长方形片状,双目近似椭圆形位于两侧,头部突出,颈部宽阔,用阴 刻线分割出翼及尾部,双翼用阴线刻有脉纹向两侧弯翘,中部雕有带节的尾(图五)。从上述 文化出土的玉蝉,我们能看出它们有共性,多以片状为主,厚薄不均匀,中部皆微微隆起,边 缘较薄或有坡度,往往一边厚一边薄,甚至留有切割痕,此时的玉蝉只求形似,不求细部。商代玉蝉刀法简洁有力,早期纹饰简单而又古朴,晚期纹

5、饰较为繁缛,主要是以阴线刻为 主,直线多于弧形线,起刀重而收刀浅。蝉体短小,一般长 2 至5 厘米,多为片状,少圆雕。 头型有平头和圆头两种,大眼外鼓,有圆形和方形眼,用阴线分出蝉翼,多在双翼上加饰云雷 纹,蝉的尾部有尖尾和圆尾两种。嘴部出尖,这种尖嘴较为普遍,同样也表现在玉鸟和玉燕的 身上。另外,商代的青铜器上的蝉纹也为尖嘴,由此可见在商代的器物中有一些纹饰是相互借 用的,这是商代的典型风格。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 4 号墓出土的玉蝉,体呈近似三角形,头部 宽,尖嘴,圆眼外突,头与身之间以阴线分界,用阴线刻出三角形双翼,腹部用阴线刻划出皱 皮纹,尖尾,具有商代玉蝉特点(图六)。西周玉蝉造型与商代

6、相仿,纹饰较为简单,与商代不同的是弧形线多于直线。多数蝉为双 面刻,也有少数只是单面有纹饰,多为薄片,蝉体呈倒梯形。蝉身用简单的粗阴线刻划出身体 的各个部位,双翼紧靠在一起成斜坡状,尖尾。蝉平头,尖嘴,此时玉蝉的眼睛已经定位,位 于头的两侧,大眼,分别有圆形、椭圆形及长方形等,也有少数没有眼,只是用阴刻线简单地 刻划出眼形。头部中央有穿孔,用以穿绳佩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 2009 号墓出土的玉蝉 蝉体呈倒梯形,圆目突出,尖嘴,用三道粗阴线分割头与双翼,翼尾呈弧状,尖尾,口部有一 横向单面钻穿孔。该蝉具有典型的西周玉蝉特点(图七)。ttr L 凶隔 KW河由弋门封HU號网屯地2S0S |春

7、秋玉器一改西周时期的简洁风格,纹饰布局繁密,同样也表现在玉蝉上。此时期的玉蝉 多用夸张手法美化蝉身,线条复杂,双翼分得很开,使得躯体显现出来。双翼上刻有装饰纹, 纹饰对称,头部纹饰增多,颈部加宽,将蝉的真实感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战国时期随着铁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制玉工具进一步改进,雕琢工艺更加精湛,超过商 周时期。这一时期的玉蝉体积虽然较小,但蝉体较厚,中间厚,两边薄。蝉的头部有圆头和平 头两种形式,双目突出,颈部宽阔,刻有几何纹。蝉翼上的叶脉纹纤细秀丽,大多是用阴线刻 “二字纹”、“人字纹”、“简易雷纹”等,双翼有斜坡。背面的口部用细阴线刻三角纹表示 管针,三角形中间刻有排列整齐的叶脉纹,用

8、以表示蝉嘴。浅浮雕蝉脚,也有用短小阴线刻组 成横式曲折状表示蝉脚。腹下用两三道粗阴线刻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皱皮纹。玉蝉有通天穿孔 也有少数在头部雕象鼻穿孔。战国玉蝉要比前代更加精细,造型美观,纹饰变化多样,线条纤 细流畅,雕琢技法多变,用粗细阴线刻相结合,装饰纹样尽管图案化,但又具有写实性。浙江 省安吉县递铺镇垅坝村出土的战国玉蝉,圆雕,双目圆而突出,颈部宽阔,阴线刻几何纹,雕 一纵向贯通穿孔,时代风格较为突出(图八)。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大量使用葬玉,其中多用玉蝉作为口含。汉代玉蝉比战国的大而薄, 刀法简练,粗犷有力。蝉为扁平体,中心稍厚,边缘薄,头形有平头和小圆头,双目外凸于两 侧。以寥寥数刀

9、雕出蝉的头、胸、腹、背及双翼,腹部横纹宽窄相等,多则 6道,少则1 道。 双翅与尾部呈三角形,出锋尖,扎手。腹部用叉形阴线表示管针。除头部有穿孔的属佩蝉外, 基本上是无穿孔的用作葬玉。此雕法俗称“汉八刀”,刀法有力,线条挺而直,刀刀见锋,边 缘棱角锋利,形态质朴,神韵尽显,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图九,1、图九,2)。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北分裂、朝代更换频繁的时期,也是承先启后、 继汉开唐的重要转化时期。尤其是魏文帝于黄初三年(222 年)明令禁止厚葬,使得丧葬玉在 此时期大为减少,玉蝉的数量与汉代相比大大地锐减。此时期玉蝉的雕琢模式与汉代基本相同, 器形稍有变化,尤其是东

10、晋时期的头形呈圆头,蝉体变厚、变窄,中部厚,两边薄,边缘较为 浑圆,不见锋棱,双翅与尾部虽也出尖,但较为浑圆,不像汉代玉蝉的尖部扎手。蝉的颈部突 起,双翼有斜坡,双眼凸起稍比汉代的浑圆。腹部横纹增多,少则8道,多则12道(图一O)。 此玉蝉中间厚边缘薄,刀法简练,虽具有“汉八刀”的遗韵,但已不如汉蝉的棱角分明,刀法 犀利。汉晋以后玉蝉并不多见,尤其是到了宋代开始盛行仿古之风,玉蝉也不例外,多为仿古。 宋代仿战国的玉蝉体积大而宽,身上出现了斜方格网状纹,阴刻线条深而粗,有毛刀和崩裂现 象,尖端无锋芒。仿汉代玉蝉有形无神,线条软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体短而宽,双翼分得 很开,特别是玉蝉的边缘及翼尖

11、被磨成了圆角,这也是判断是否为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体来看宋代仿古玉蝉已经没有了战国、汉时期玉蝉的那股精气神(图一一)。此蝉为宋代仿 汉代玉蝉,虽然形体和汉蝉有点相似,但刀法软弱无力,蝉的边缘和翼尖没有汉蝉锋利,有形 而无神。明代玉蝉多为青玉,雕工粗,阴线刻深,出现了毛刀和崩裂现象。早期蝉体积小而浑圆, 头型较小。双翼宽,向两边张开,双翼分得越开,年代越晚。双翼表面出现高低不平、深又粗 的脉纹,有的蝉在脉纹中夹杂着凹点,如同芝麻点,也有无脉纹,仅有凹点。蝉的尾部稍圆, 腹下的皱皮纹如同折扇,具有立体感。到了中晚期,玉蝉上的纹饰繁缛细致,更加写实,就像 战国的玉蝉一样腹部出现了嘴、脚,善于

12、用短小阴刻线来勾勒轮廓和细部,用细点装饰蝉翼。 在蝉的头顶部有孔可佩戴。同样明代也有大量的仿古玉蝉,只要掌握各时代的特征,也是不难 区分的(图一二)。该玉蝉用浅浮雕的手法雕琢出蝉的头、眼、双翼、腹部、腿,再以阴刻线 双钩或单钩琢出翼纹、腹纹和腿毛,更具写实,有别于前代的玉蝉。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盛 行仿古玉,但没有一定的规范,用料多种多样,其中玉蝉刻画得非常精致。尤其是乾隆时期国 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平叛西部使新疆玉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所以玉蝉选料精, 大多是采用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蝉的眼睛细长,在蝉的头和颈部用阳纹刻出三角形回纹

13、、勾云 纹等装饰。双翼上出现了很精细的脉纹,用阴线刻和阳线刻两种技法相结合,脉纹高低不平, 立体感很强,在蝉的腹部用阳纹勾勒出嘴和脚,非常逼真,如同真蝉一样,工艺价值很高。乾 隆时期还喜将各时代的纹饰都拼凑在一件玉蝉身上,玉质非常好。乾隆以后特别是清晚期,玉 蝉制作粗劣,尤其是仿古玉蝉,线条深而粗糙,刀法软弱无力,线条常有毛刀和崩断现象。材 料多采用边角料,常用岫岩玉雕琢烧成棕红色或黑色仿古蝉(图一三)。我们鉴定玉蝉的年代需要掌握不同时期的制作特点及其时代风格,要从造型、纹饰、雕琢 工艺、玉质、沁色等方面细心观察。因为朝代的更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一件玉器艺 术风格的形成是缓慢的,后代早期的玉器往往仍保留着前代的艺术风格,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工作单位: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安徽管理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