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098490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文,气象条件 茨达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凉,旱雨两季分明的气候特 点。因工程区地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纵谷区,是季风暖湿气流北上 的通道,盛夏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来自西南和东面的暖湿气流 沿安宁河谷而上,降水随地势升高而增大。夏季暴雨发生频次高,具有 强度大,历史短,雨区面积小的特点。据德昌县气象站(海拔高程1340m )多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 平均气温17.5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4C,极度最低气温一4.6C。 年平均日照时数2147h,无霜期287d,光照和热量充沛。区域内多年平 均年降雨量1059mm,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一般在20mm以下, 约占

2、全年总量的6%,旱季最长可达3个月无有记录值的降水。年降水量 最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其降水量一般在200mm左右,约占全年总 量的76%。多年平均蒸发2362.0mm。多年平均风速3.6m/s,最大风速 23.0m/s,相应风向NNW。德昌县气象站主要气象特征统计表见下表。昌县气象站主要气象特征统计表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气温( C)月平均10.412.916.920.121.621.722.321.920.117.413.616.617.5极端取咼24.927.131.235.736.637.433.5343430.527.123.637.4极端取低-

3、3-4.60.63.68.39.713.713.39.65.30-2.2-4.6相对湿度()平均53464247557076778075686362最小1177912173326212521127降水量(mm)月降水54.49.620.382.421023517419798.118.351059最大日降水14.5820.223.468.887.691.688.812610529.423.5126平均蒸发量mm(W=20cm)170217301307309201173169124131129132236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h)21621027227206134147170104129165190

4、2147风速(m/s)多年平均3.84.44.74.343.42.92.53.03.23.43.53.6最大风速22.016.323.020.720.018.017.014.71914.016.718.023.0风向NNNWNNWNNWNNNW2GNNWNNWNNWNNWNNWNNW茨达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的年内变化基本一致。根据插补延长后跃进站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700.6mm。径流年内分配不均, 611月径流量的78.1%,12次年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1.9%, 其中4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2%。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径 流Cv值为0.30,最大年平均流量8.00m3/s (

5、1974年)为最小年平均 流量2.49 m3/s (1972年)的3.21倍。最大年平均流量和最小年平 均流量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1.76和0.55倍。茨达河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的时间与暴雨相应。 5月为汛 前过渡期,610月为主汛期,年最大流量多发生在这一时期,11月 为汛后过渡期,最大流量逐渐减小。由于河道比降较陡,降雨强度较 大,洪水常具有突发性强、峰型尖瘦,多以单峰形式出现,历时一般 在13日。和平水库坝址分期洪水见表7-3和平水库分期洪水成果表表7-3洪水分期各频率设计值(m/s)使用时间5%10%20%1-4月1.891.310.8071月1日一4月30日5月29.320.

6、612.05月1日-5月20日6-10 月2191831455月21 日-11月10日11月21.813.56.2811 月 11 日-11 月 30 日12月0.9280.8450.74312月1日-12月31日和平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7-4和平水库实际洪水过程线表7-4历时(h)P=0.1%流量(m3/s)P=2%P=3.33%P=5%P=10%03.643.643.640.9390.933128.319.518.11.2211.213213990.482.61.6901.67933152031852.1602.14644222702442.6292.61253782432193.099

7、3.07963222071863.3813.35872731761583.7563.73282351521374.6014.57192051321195.6345.597101741121017.3247.2771116010393.410.0489.9821214895.596.416.90316.7921313687.879.424.41524.2561412480.272.430.04929.8531511272.565.436.62236.3841699.764.858.56.436.431787.757.151.61715.61881.853.548.428.424.71976.34

8、9.945.250.342.92070.846.442.094.179.42165.342.938.91381162259.839.435.71821522354.335.932.52151802448.832.429.32261892544.029.326.72151802640.327.024.51821522736.724.622.41381162833.022.320.394.179.42929.320.018.250.342.93025.717.616.028.424.73122.415.514.217.415.63219.213.512.36.436.433316.111.510.

9、53412.99.468.68359.797.446.86366.645.425.03和平水库水位库容关系曲线成果见下表7-5和平水库水位库容曲线表表 7-5水位(m)1747.001760.001765.001770.001775.001780.001785.001790.00库容(万mJ041.284.2143223323452607水位(m)1795.001800.001805.001810.001815.001820.001825.001830.00库容(万 mJ7921010126015401870223026503120坝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成果表见表 7-6和平水库坝下水位流量曲线

10、成果表表 7-6水位(m)1745.001745.501746.01746.51747.001747.501748.01748.501749.0流量(m?/s)01.073.4024.189.0238441698994和平水库80.0保证率的月平均流量表见表 7-7和平水库 80%保证率月平均流量表表 7-7月份1月2月3月 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流量(in? /s)0.8950.6910.4300.2750.2660.9081.792.473.492.541.451.01各频率设计洪水总量见表 7-8表 7-8项目各频率设计值0.1%1%2%3.33%5%10%20%设计

11、洪峰流量(ms/s)417302266240219183145设计洪水总量(万m3)148010909648707966665362、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系南部,是横断山脉高山峡谷 的一部分,工程区总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受结构、岩性 控制,主要山脉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区域范围内的地势总体上 西北高、东南低。工程区内地形地貌受结构、岩性控制,地貌单元以构造剥蚀为主。 主要表现为浅中等切割中山,构造上表现为地壳缓慢上升,形成中 山,沟谷呈树枝状发育,一般呈不对称“V”型谷,局部地段有较开 阔的“U”型谷地,如下坝址区。基岩裸露地段为陡崖或峻坡悬坡, 残坡积、崩

12、坡积地段形成缓坡、斜坡甚至陡坡。工程区内物理地址现 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松散堆积坍塌,未发现大的滑坡等地质现象。根据区域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工程区中小地震记 录频繁,表现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外围强震影响,由于工程场地 不在 2008 年“5.12”地震后国家标准第1 号修改单范围内,根据中 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其中50 年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峰 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的地震裂度为训度。按水电水利工程区域 构造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DL/T5335-2006),工程区属区域构造 稳定性较差区。工程区内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 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河床、漫滩和阶地含漂砂卵 石、砂卵石、含砾砂层和粉质粘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床补 给,向下游河床排泄及渗入基岩裂隙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 裂隙中,与孔隙潜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同样受大气降水补给,以 下降泉形式排泄于沟谷或河流。河床坝基段为现代河床、河漫滩,地面高程17471752m,覆盖层 总厚3.924.39m,从上至下一次为粉土、砂砾石。河漫滩上部粉土厚 0.001.70m,结构松散;河漫滩下部和河床砂砾石厚2.22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