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0941474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苦难”和“求生” 伟大的背后全部是苦难 丁玲短篇小说水,于1931年9月始刊于北斗创刊号,至11月在该刊连载完成。这篇小说得到作者本人和左翼评论界的高度重视。丁玲以后把它看做是自己“新作风的第一篇小说”,自认它在“有意识地要到群众中去描写群众,要写革命者,要写工农”方面取得了“突破”。当初,左翼评论家不仅指出了它在作家个人创作道路上的意义,认为“是她脱胎换骨的自己改造的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收获”,称它是“左翼文艺运动一九三一年的最优异的结果”。丁玲本人也因水及这类小说的创作,成了左翼文学的代表,在左翼文坛上取得了很高的美誉度。1933年5月22日和1936年初,鲁迅分别接收朝鲜记者申彦俊和美国

2、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她称“丁玲女士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是“最好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左翼批评家对水的高度赞誉,自然联络着她们对左翼文学创作的政治诉求和审美期待。冯雪峰在评价茅盾子夜时曾经指出:“现在的中国,文学的情势正在证实只有普罗革命文学才能够使五四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全部现在中国的通常的进步的文学全部要趋向着这个主潮而发展”。而怎样建立“普罗革命文学”的规范,却是摆在左翼评论家面前急需处理的问题。除了作通常的理论提倡外,推介含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则是她们的一个主要的策略。在她们看来,水之因此能够成为“新的小说的一点萌芽”,是因为它在题材、专题等方面表现出了政治化的价值取向。详细

3、来说,就是“在现在的分析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正确的果断的了解”。应该认可,左翼评论家对水的评价是有一定的文本依据的。它们直接外化为以下两类语言:一是叙述者语言。如第二章写“一渡口”救堤,那里的农民“暴跳起来,振着全身的力,压制着抖战,咬着牙,吐着十几年被压迫,被剥削,而平时不敢出声的怨恨来”。二是人物语言。第一章中的外婆既感叹年轻时期望的落空,只能寄期望于死后到阴间“总该公平一点吧”。全部这些人物语言,所表现出的是灾民们对贫富不公的现实世界的失望、对官府的愤恨和抗争意识的觉醒。在笔者看来,这篇被很多左翼评论家和以后的文学史家奉为左翼文学“经典”的小说,即使其中有对阶级斗争理论的鼓吹,不过

4、,组成其叙事的基础框架和叙述关键的却不是其对“主义”的宣传,而是对灾民在“苦难”中“求生”意志和求生”过程的展现。换言之,其表现的关键依然在“人类生存的详细存在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水依然继承了“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蕴涵了作者的人道热情和人性关心这正是作品在其中政治化成份被左翼批评家放大的同时而被遮蔽的一个主要方面。以往的很多评论通常全部注意到作品题材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一题材本身,对于所谓“新的小说”的诞生,并不含有决定性意义。宽泛地来说,这种题材既能够用以表现灾民暴乱、农民革命,也可用以展现灾民的生存状态。这两种不一样视角决定了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法:其一是革命书写,其二便是苦难

5、书写。对于怎样根本处理灾荒问题,当初的基础策略是:借机起事,以1931年大水灾为契机,号召灾民起来反抗,“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详细到文学创作领域,左翼作家则必需“描写广大群众的数重的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痛苦情形,广大的饥饿,巨大的灾祸”,以此去“完成我们目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这就是对这类题材的革命书写之要求。此时作为一名一心“向左转”的作家,丁玲在创作水时落实“左联”的相关要求,并在其中掺入以上这些鼓吹阶级斗争的政治化话语,正是自然不过的事。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1931年的大水灾,是20世纪中国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作为一个陷入洪水浩劫国度

6、里的公民,丁玲自然也不能不对神州陆沉、灾民遍野的惨象抱以极大的关切。正是丁玲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这种关切,使作品的表现关键依然落在了对民众苦难的书写。水是丁玲的一篇急就之作。这场水灾7月中旬起始于湖南,8月初至江苏北部。而水第一部分在北斗创刊号上发表,则是在大洪水还未退去的9月20日。据此推断,水从运思到写成第一部分,则不足两月。丁玲本“不习惯一想到就动笔”,那么,到底是出于一个什么动机,丁玲一改往日写作之习惯而快速写出这篇作品的呢?丁玲母亲本长住家乡湖南常德,灾情尤以包含常德在内的洞庭湖周围十余县为重。此时母亲和幼子全部在重灾区,自然不能不牵动丁玲的心,令其寝食难安。于是,在焦躁不安中,

7、在写水之前“抓不到能够任我利用的一枝笔”的丁玲快速抓起笔,写出了这篇作品。水虽为1931年水灾而作,但所本却是其童年时期的家乡记忆。1949年,她曾对苏联学者费德林说过:“水是以家乡湖南为素材写成的”。作品中的“长岭岗”和“乌鸦山”即是常德地域的地名,而“汤家阙”、“牛毛滩”等则是仿常德的一些地名而造。至于其中的部分称谓,也是很经典的常德方言。需要指出的是,丁玲虽说“以家乡湖南为素材”,但所写湖南水灾却并不是现实中的,而是留存在其童年记忆里的,对此,她说过:“我小时居住的常德县,在沅江下游,大家常常说:常德虽好,久后成湖老百姓倾家荡产,灾民遍地,乞丐成群,瘟疫疾病,接踵而来。所以。我对水灾后的

8、惨象,从小印象很深。”显然,她的这种童年“印象”,其关键是大水后灾黎遍地的惨象和农民在灾难中的挣扎。书写童年记忆,实际上就成了对苦难的书写和对农民求生意志的表现。作品一开始写道:在暗灰色的夜里,家里的人和部分仓促搬来的亲戚,老老小小聚集在没有点灯的堂屋里,忐忑不安地议论着相关“水”的话题。丁玲以戏剧化手段,经过对人物的调度,关键描写了以下三个场景:一是老外婆以独语的方法传达出的对水灾的幼时记忆。65年前,她第一次看见水灾:“饥荒,瘟疫,尸首四处八方的留着,哪个去葬呢,喂乌鸦,喂野狗,死得太多了。”丁玲借此写出了记忆中的苦难,也以此预言了马上到来的现实中的大灾难。二是七岁的龙儿所回想的白天自己在洪水滚滚中的“有趣的发觉”。丁玲以对儿童心理的揣测和对儿童视角的使用,以反讽的手法写出了上游水灾的爆发及由此造成的家毁人亡的悲剧。三是牛毛滩逃难来的女人对水灾的正面描述。离此五六十里地的牛毛滩“全淹了,屋全部冲走了”。借此,丁玲既表现出了对灾民苦难境遇的悲天悯人般的关切和同情,又为下文正面描写“一渡口”灾民的不幸作出了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