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091659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01173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福建泉州师范学院 周榅宝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材选自司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山东科技出版社)第5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力的图示,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如果没有学好,在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感到困难。如果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掌握不好,后续课程中的有关物理量的合成就会出现困难。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来进行力的合成等内容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二、 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原有

2、认知结构,这将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力学部分的知识基础,然而要他们马上就接受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还是有困难的。从思维能力来看,这一节要求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出力的合成的本质。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还不是很高,这容易形成学习障碍。【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明确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把学生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经历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作为课程标准之一。依据这种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把

3、力的合成规律这种全新的知识,让学生去研究,获得亲身感受,加深对矢量合成法则的理解。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猜想、实验研究找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和矢量合成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倡导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以借鉴,以前有的只是对如质量、时间等标量的代数运算。所以对他们来说,研究力的合成定则是一个难题,教学过程中注重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研究”,体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淡化教师的“教”,加强小组间的学习、交流

4、、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猜想、设计方案、探求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一方面尽量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亲自体验实验过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四.教学目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上述教学任务,学生情况分析和设计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以及几个分力的合力。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

5、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研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2体会科学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设计说明】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物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目标是结合力的合成的具体内容设计的,避免了空洞的、千篇一律的目标。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过程。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并得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结论。六教学媒体多

6、媒体与课件,实验器材:力的传感器,力的合成研究系统,计算机、网络、投影仪、教科书,细线,直尺、三角板和板书、板画等。七. 教学流程图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事件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2分钟)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由于这是本章的第一课,通过介绍一些自然奇观和我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成就,它们都包涵了丰富的力的知识。通过这样来培养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亲近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展示PPT列举自然奇观:贵州的梵净山蘑菇石列举我国建筑:山西的悬空寺在教师引导,介绍下,在欣赏这些奇观的同时,进行思考。蘑菇石是如何形成的?悬空寺为何能屹立在崖壁上历经千年而不

7、到?(1-2分钟)【教学设计说明】通过介绍这些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奇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萌发他们探索、发现新知识,求知的欲望。教学事件 2 复习本节课要用到的相关物理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分钟)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提问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问: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的图示怎么画?(如F=2N)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1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2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作出力的图示。【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后续课程埋下伏笔的同时,也强调及时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教学事件 3 导入新课激发兴

8、趣(1-2分钟)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新课的导入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有一首歌里说(老师播放音乐)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这首歌里说的是集体的力量比个人大。真的是集体的力量一定比个人的力量大吗?可是小红说她可以拉动两个大力士,是真的吗?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疑问。【教学设计说明】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们不能忽视。教学事件4 介绍本节课的一些新概念(5-10分钟)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分析生活中挂在墙上电灯的受力情况的实例,从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

9、问题的能力。列举挂在墙上的电灯(对节点A进行受力分析),列举两个人提一袋行李的例子(每人各抓住一个角,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点上,但所施加的力的反向延长线会交于一点)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相关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教师所列举的实例的特点,学生作出解答。 通过实例的分析得出共点力的概念。对学生的分析作出评价,并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概括出共点力的概念。观察、分析和归纳实例中拉力、拉力3的特点,得出节点A受到这三个力的作用,他们的共同作用点在节点A上,对图三分析所施加的力的反向延长线会交于一点O。(像这样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他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我们就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运用形象的

10、举例对比,通过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概念延伸能力。教师举例:一桶水可以几个人抬,也可以一个人提,也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让两个学生一起提一桶水,然后教师再自己提同样的一桶水,其效果一样,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相应的结论-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等效替代法,我们把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成叫做力的合成。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同时对他们的知识进一步深化。教师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知识,说出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学生先进行回忆、讨论

11、、回答,然后教师进行点拨、举例画图等。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反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在学生解决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的合力是否也是两个分力大小的相加或相减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利用我们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为了能够获知分力与合力的大小,、与3都通过力的传感器钩住细绳套施加。同学们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准备开始试验。【教学设计说明】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利用演示小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引入将要研究的课题。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归纳事物

12、的共性,既帮助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学事件 5 设计实验方案(15-20分钟)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实验,也可叫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介绍力的合成实验的装置,明确操作方法与步骤,在学生的参与下,一起进行实验。教师说明力的传感器、力的合成研究系统,多媒体等的作用;并强调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力的传感器要紧靠底盘并与底盘表面平行,这样所施加力的方向才会与底盘平行,必须记录弹簧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的位置O,以使当两个力、同时作用和只有3单独作用达到相同的效果。学生开始熟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这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

13、胆猜想;就学生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研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 实验步骤:(1)组装好实验仪器,在底盘上铺上一张白纸(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底盘上的A点(A点的位置应该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3)用力的传感器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4)用铅笔记下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在大屏幕上显示两力、的大小 (5)只用一个传感器,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大屏幕上显示力3的大小,记下细绳的方向(6)取下白纸贴在黑板上,定好标度,作出、3的图示。以、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连接他们

14、的对角线并与3的图示进行比较。(7)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实验注意事项:1.在满足合力不超过传感器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2.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3.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4.由作图法得到的力F和实际测量得到的力3,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F和3相等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通过模拟装置的改进,培养学生提出

15、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提问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就学生回答给出激励性评价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等,老师引导、点拨等,最后得出结论:将表示、的有向线段的箭头分别与表示3的有向线段的箭头连接起来,这两个连线与表示、的有向线段构成的封闭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总结板书: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所夹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印象。教师强调一些细节,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教师提问:在平行四边形中谁是邻边?哪个对角线代表合力?哪些是实线,哪些是虚线?学生画图举例进行回答。对所学知识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讲解并作图:求三个或三个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