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091545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铺垫、伏笔和悬念1、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语文书中不少课文都使运用了伏笔。2、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3、铺垫和伏笔的区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

2、法之一。(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4)铺垫的种类。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4、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3、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

4、下几种: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

5、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

6、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伏笔和铺垫的区别在分析记叙性作品中,经常会遇到伏笔和铺垫.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区别开伏笔

7、与铺垫呢我认为,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

8、描述渲染、手法。(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4)铺垫的种类: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

9、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作铺垫是为下文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

10、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而埋伏笔不同。它是可以控制文章的结局的,没有了它,想达到的效果和结局将会差之甚远,甚至大相径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埋伏笔比作铺垫更重要一些。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结构上的作用。铺垫常用于开头和中间,为下文,作铺垫.伏笔常用于开头和中间,为下文,埋下伏笔.一般可以互换.铺垫一般用于文章,一般说前后有联系,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埋下伏笔是说一件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的事件,而一件简单的事,可以简单诉说文章中心。如果你还比较小,可以把二者想成一样的。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层层推进,一层层深入,演进变化,层次分明,前因后果,顺理成章.伏笔和前后照

11、应,铺垫,悬念的区别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4)铺垫的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33)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

12、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2)交代。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

13、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在相声艺术中叫包袱。(3)照应的种类。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3)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