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909033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专题讲座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 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李伟臣 关于教学策略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2007年10月第一版第50页)与人们常说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比较灵活。在一个模式中,可以采用多个策略;同一个策略,则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模式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学习的模式得到普遍推崇,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也得到普遍重视。例如,探究学习的“5E”教学模式,参

2、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的五个基本环节中,每个环节的实施都要有相应的策略支撑(详见表 1)。 表 1 5E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阶段 阶段说明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参与 教师提出关于周围事物的一些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和概念 引起兴趣; 产生好奇心; 提出问题; 引起反应,以便了解学生对于主题知道和思考了些什么。 问问题,如 “为什么这样? ”、 “对于这个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 “关于这个我能发现什么? ”; 对于主题表现出兴趣。 探究 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研究,收集证据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共同工作; 当学生相互交流时注意观察和倾听

3、; 在必要的时候提问探索性的问题间接指导学生的调查; 为学生提出质疑的时间; 给学生充当顾问。 在活动范围内自由思考; 测验预言和假设; 形成新的预言和假设; 尝试各种选择,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 记录观察结果和观点; 对判断提出质疑。 解释 在学生探究和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正式揭示一些词汇、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新知识建构科学的解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和定义; 要求学生给出理由(证据); 提供正规的定义、解释和新的短语; 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释概念。 解释可能的解决方案或其他人的答案; 批判性地倾听他人的解释; 对他人的解释提出质疑; 倾听和尽量理解教

4、师提供的解释; 参考以前的活动; 在解释中运用记录的观察结果。 迁移 学生运用新的理解解决新的问题 期望学生运用正规的短语、定义以及以前提供的解释; 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或扩展概念和技能; 提醒学生注意模糊的概念; 向学生提及现存的数据和数据,并问 “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 “你为什么这么想 ”。 在新的近似的情境下运用新的短语、定义、解释和技能; 运用原有的信息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出决定、设计实验; 从证据中总结出合理的结论; 记录观察结果和解释; 在同伴中检查理解。 评价 教师和学生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法评价新的知识、理解和能力。 当学生运用新的概念和技能时观察学生; 观察学生

5、已经改变了的思维和行为的证据; 允许学生评价他们自己的学习和过程性技能; 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 “你是怎么想的 ”、 “你有什么证据 ”、 “对于这个你知道些什么 ”、 “你如何解释 ”等。 运用观察的结果、证据和以前接受的解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展示对概念或技能的理解或知识; 评估自己的进步和知识; 提出鼓励进一步探究的相关问题。 在表 1中,我们可以将教师行为部分视为教的策略,将学生行为部分视为学的策略。在实施教学时,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策略。学生探究的内容类型不同,策略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仍会体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基于大家对“生命世界”和“物质

6、世界”的教学策略概览的了解,本讲继续就“地球与宇宙”方面的教学策略展开研讨。 一、 “地球与宇宙”相关背景知识 首先来看宇宙。“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 宇宙中各天体系统的排列层次如下图所示: 再来看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它的结

7、构基本上按物质密度大小的顺序分异,从外向内大致呈现同心圆状分布,主要包括地表以上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表以下的地壳、地幔、地核。对于人类来说,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地球与宇宙”相当于中学地理(自然地理)学科的内容。 人类居住在地球表层。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学问。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去关爱我们居住的地球表层。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固体岩石组成)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是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其中,地貌、气候、水文是地球表层的无机成分。土壤、植被和

8、动物是地球表层的有机成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地球表层系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内容。 通过对前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粗浅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印象。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

9、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有关“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儿童了解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儿童通过对地球物质的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从而对地球物质怀抱感激之情。同时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物质的破坏,树立保护人类唯一家园的意识。 从总体上看,“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学习内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别宏观的,远距离的东西。这在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之前

10、,要完成这些任务将会非常困难。 二、“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教学策略 (一)地球的概貌 标准在本部分中要求: 1.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 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1.5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学生通过前三项内容的学习,将能从内外两方面获得比较完整的 地球总轮廓印象;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通过对地球仪和地图的认识,既能在小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表面概貌图景,又能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 主要教学策略 : 1、 充分利用地形地球仪和地形

11、地图 小学阶段主要了解的是地形地球仪和地形地图,主要标识包括比例尺、颜色等少数几个最普通的。 (1) 从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球仪开始,就应明确告诉学生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要示范地球仪正确的摆放方法:地球仪的北极应始终朝向实际的北方。 (2) 在具体应用中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的功用和主要标识。如:结合相关的照片和视频认识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的颜色区分陆地和海洋,利用数经纬网的格数分别估算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根据比例尺计算地球的大小;通过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自己家乡、祖国及其他国家大致位置、地形特点、距离远近等活动综合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的功用。 在地球的物质部分,认识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时,同样要用到地

12、形地球仪。 (3) 尽可能指导学生亲自尝试绘制地图、制作地球仪。(具体举例略) (4) 对地球内部特征的认识可借助地球的解剖模型,或利用其他图片。 2、 重视科学史内容的学习 ( 1)精心设问,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2)布置任务,尽可能鼓励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 3)组织讨论,尽可能关注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 ( 4)梳理概括,尽可能明确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 ( 5)总结提升,逐步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对于科学史部分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提供的或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资料的阅读。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 例如: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科学在线”栏目提供的资料是: 人类认

13、识地球的历史公元2至3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出海的帆船、月食等现象的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后来,人们通过对星空星座的观察,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用事实验证地球是球形的假设。随后,地球是球形的结论逐渐被人们广泛的接受。 1961 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 1号宇宙飞船,首次从上百千米的太空,惊奇地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人们能够精确的计算出地球形状的各种数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 讨论题: 人类怎样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

14、如何发挥作用的? 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教师用书的介绍是: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力图说明它的形状和大小。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由浅到深,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才有了比较准确的科学认识。 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长期以来,人们曾认为大地是平的。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 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提出的。但是他的这种信念是因为他从理论上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据任何客

15、观事实得出的。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公元前 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 of Cyrene)根据太阳高度和观测地的距离,第一次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公元 726年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长和地球的周长。 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 Ferdinand Magellan)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 1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1733年巴黎天文台派出两个考察队,分别前往南纬 2的秘鲁和北纬 66的拉普林进行大地测量,结果证明了牛顿的推测。 20世纪60年代后人造卫星上天,为大地测量添加了新的手段。现已精确地测出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 6378.14千米,极半径为 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