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营养因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089496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营养因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营养因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营养因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抗营养因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抗营养因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营养因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营养因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摘 要:在很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这些物质对 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 和生产能力。本文就其分类、几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 钝化与消除方法做一简要介绍,以便指导生产。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分类,作用机理,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 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 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诸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 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 化、吸

2、收利用1。1抗营养因子分类及主要的抗营养因子1.1分类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2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 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 因子、外源血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 蛋白(球蛋白和J3一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1.2主要抗营养因子1. 2. 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饼粕和某些块根块茎类 中,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血酶、糜蛋白酶等十几种蛋 白酶。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BBI)。蛋白酶 抑制因子本身即为蛋白质或多肽,

3、可与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化 合物,使酶的活性被抑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营养作用主要表 现在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 的活性,导致瑶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引 起胰腺肥大和增生,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和失调,使动物生长受 阻2。1. 2. 2植物凝集素植物血凝素在豆科械物和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起着 一种极重要的作用。植物血凝素在所有豆科品种中普遍存在,但 其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较之大豆的植物血凝素,菜豆的植 物血凝素具有较大的毒性。植物血凝素是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 与各种糖和葡糖络合物发生可逆性结合的各种蛋白质,亦可与小 肠粘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

4、种核蛋白结合,引起微绒毛的损伤和 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害肠壁吸收养分的功能。大多数植物外源 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被蛋白酶水解,而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 定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粘膜结构,干扰其功能, 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此外,它对肠 道的免疫球蛋白A(IgA)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1. 2. 3植酸植酸集中存在于谷粒外层中,故麦麸、米糠中植酸含量尤其 高;豆类、棉籽、菜籽及其饼粕中也含有植酸。植酸是植物性饲 料中磷的存在形式,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一植酸盐。 植酸盐与蛋白质、淀粉、脂肪结合,使内源淀粉酶、蛋白酶、脂 肪酶的活性降低,影响消化。1. 2.

5、4非淀粉多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营养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抗 营养因子是混合链B一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一般认为,其抗 营养作用与黏性对消化道生理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有 关(刘强等,1999)。黏性越强,就越影响消化酶与底物接触和消 化产物向小肠上皮绒毛渗透勺。另外,非淀粉多糖是细胞壁的组 成成分,不易被消化,从而使细胞内容物不能充分利用。1. 2. 5抗维生素因子抗维生素因子如双香豆索、硫胺素酶主要存在于豆类籽实 中,主要抗营养作用有3种类型:1)与维生索具有相似化学结构, 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2)能破坏维生素活性,降低效价。3) 与维生素结合或改变维生素的结构而破坏其生化活性

6、。1. 2. 6单宁单宁是许多植物,包括角豆、油菜、蚕豆和高梁中存在的多 酚类物质,常和饲料中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 合成难溶的复合物,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单宁含量越有高,家 禽生长受抑制程度越大。在以菜籽粕为蛋白质源的饲料中,铁与 苯酚形成不可溶的复合结构,严重阻碍铁离子的吸收。单宁亦阻 碍胰蛋白酶及淀粉酶与底物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或降低这些酶的 活性。单宁也和8形成复合体从而降低VB12吸收。2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2.1降低蛋白质利用率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蛋白质消化、吸收、利用有以下两方 的原因:(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和小肠液中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 酶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消

7、耗和降低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的活性,导致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下降;(2)引起动物体内蛋 白质内源性消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的复合 物随粪便排出体外,使肠道胰蛋白酶数量减少,引起胰腺机能亢 进,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补充到肠道中,胰蛋白酶中含有丰富的 含硫氨基酸,胰蛋白酶的这种大量补偿性分泌和排泄,必然造成 体内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消化和丢失,使本来就缺乏含硫氨基酸 的豆类及其饼粕饲料,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中,不仅不能给机体 补充,还要消耗体内内存的含硫氨基酸,从而引起动物含硫氨基 酸耗散性减少,出现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引起营养性生长受 阻或停滞。大多数植物凝集素在肠道内不被蛋白酶水

8、解,首先成为一种 抗原,其L一亚单位能特异性地与淋巴细胞结合,引起机体中类 IgG特定抗体的产生,造成黏蛋白、血浆蛋白的损失,并对肠道 产生的IgA具有拮抗作用,导致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其次未被水 解的植物凝集素可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损 坏小肠壁刷状缘黏膜结构.干扰刷状缘黏膜酶(肠激酶、碱性磷 酸酶、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谷氨酰基等)的分泌,抑制 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 阻甚至停滞。2. 2降低能量利用率一定含量的NSPs有稀释养分,促进胃肠道蠕动及幼畜消化 道、消化腺的生长发育,提高小肠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大肠中 脲酶的作用;还可促使畜禽

9、胃肠道微生态菌群定植及具有轻泻作 用,这些对幼小的尤其开食阶段的畜禽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 是如果剂量过大,则会出现相反的抗营养作用。饲料中的NSPs 直接影响饲料的表观消化能值,其含量愈高,能量代谢率愈低。 NSPs对饲料代谢能的影响受饲料类型、动物品种所处的生理阶段 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牛、猪、鸡(禽)对它的敏感性依次增加, 而幼龄单胃动物敏感性更强,因为反刍动物瘤胃及大肠中的微生 物可以分泌降解NSPs的酶。2.3降低矿物质、微量元素利用率植酸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在消化道中,能与、锌、镁、铜、 锰、钻、铁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和微量元素螯合.形成 溶性和不 易被肠道吸收的植酸一金属络合物,故饲

10、料中植酸含量过高时, 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价明显降低,其吸收利用率受 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植酸和锌形成为极难溶解的植酸锌.几乎不 被畜禽所吸收,日粮中钙含量过高时,形成植酸钙锌,进一步使 锌的生物利用率降低。植酸是植酸磷的一种贮存形式,植物籽实 及其副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植酸磷(谷物中植酸磷占总磷的53%,糠 麸类占85%,油料类占57%),但动物对其利用率很低。单宁等多 酚类化合物也和钙、铁、锌等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 物,降低其吸收利用率古。2.4降低维生素利用率抗维生素的抗营养作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破坏维生素的 生物活性,从而降低其效价;另一种是化学结构和某种维生素相 似,

11、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与该维生素竞争并取而代之,从而干扰动 物对该维生素的利用,引起动物该维生素的缺乏症。2.5引起仔畜发生超敏反应,导致原发性腹泻抗原蛋白进入肠壁后激活肠道局部免疫系统,如果仔畜对其 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发生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可造成肠道组 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肠道组织的损伤 进而引起功能上的变化,即双糖酶数量和活性下降,肠道吸收功 能降低,仔畜因而发生腹泻。另外,超敏反应引起肠道损伤后, 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增殖,仔畜有可能发生病原性腹泻。3抗营养作用的消除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不 同种类的抗营养因子,选用不同的消除方法。一般饲料原

12、料中含有 多种抗营养因子,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达到消除多种抗 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3.1物理方法3.1.1加热法:加热法分为干热法(烘烤法、膨化法、微波辐射法、红外辐 射法)和湿热法(蒸煮法、热压法、挤压法)。其原理是通过加 热,破坏饲料中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植物血凝素、抗维生素B12、抗维生素D等。对于那些热稳定的 抗营养因子,如单宁、植酸等,加热法几乎无效。到目前为止,热处 理仍是消除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主要方法。热处理要注意 掌握适当的火侯,如热处理过度,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如部 分维生素、部分氨基酸),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3.1.2机械加工处

13、理法:很多抗营养因子集中在植物的某一部位(如种子的表皮层、伤 口等),通过机械加工处理,剔除该部分,可达到减少抗营养因子的 目的。如用机械加工方法除去高粱和蚕豆的种皮即可除去大部分 单宁。此法简单有效,但会提高饲料成本; 3.1.3水浸泡法:利用某些抗营养因子溶于水的性质将其除去。缩合单宁溶于 水,将高粱用水浸泡再煮沸,可除去70%的单宁。麦类中的可溶性非 淀粉多糖,也可通过浸泡法除去6。3.1.4膨化法膨化处理是在专门的膨化机内进行的,其原理是通过螺旋轴 转动而对原料施加很高的压力,使原料发热并从喷嘴喷出,并在 喷出时因压力瞬间下降而发生膨化,抗营养因子也因之失活。对 全脂大豆及其副产品进行

14、膨化,可降低其所含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的活性;还会改善其所含蛋白质的品质,提高其消化、吸收和利 用率,破坏或减轻大豆蛋白中某些球蛋白抗原成分引起的过敏反 应,有利于预防仔猪腹泻。3.2化学方法化学处理法:Hewitt和Ford(1982)报道,在饲料中加入适量蛋 氨酸或胆碱作为甲基供体,可促进单宁甲基化作用使其代谢物排 出体外。添加酸或碱也可降低某些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添 加碘可以减缓或防止甲状腺肿物质的危害作用ARC(1980)规定, 当饲粮中存在致甲状腺肿物质(如Tis、硫葡萄糖苷等)时,乳牛饲粮 中碘的供给量应为210毫克/千克饲料十物质。金邦荃等(1994)报 道,若猪每头每日从日粮

15、中摄入硫葡萄糖苷300400毫克时,即可 引起猪碘代谢异常和甲状腺增生性变化,但如能同时摄入5060 毫克碘,即可达到防治效果;3.3生物技术方法3.3.1酶水解法:单胃动物不能分泌植酸酶或分泌量不足,不能降解植酸,导致 植酸与多价金属离子等形成螯合物。这不仅降低微量元素的利用 率,而且还污染环境(如高磷粪便)。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不仅 能消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还可以提高有机磷的利用率。在日粮中 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可以降低非淀粉多糖对畜禽的影响,达到 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畜舍卫生的作用7。3.3.2微生物发酵法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因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除去 抗营养因子,还可以将部分

16、植物蛋白转化为菌体蛋白,提高生物 效价。但由于此项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研究仅 停留在试验室阶段,大都没能形成工厂化生产。李延云(1998)用 菜籽饼与玉米糖化醪混合发酵脱毒法处理菜籽粕,可使异硫氤酸 脂和唑烷硫酮分别从11591毫克/克、61181毫克/克降至0132毫克/ 克、01086毫克/克,脱毒率分别为7919%和9816%,总脱毒率为 94178 %,还可以提高7 %粗蛋白含量,即从35 %提高到42 %,并把 分植物蛋白变为菌体蛋白。3.4育种法通过植物育种途径,培育低抗营养因子或无抗营养因子的植 物品种。Scandic(1989)报道通过育种可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 之后,引起了育种专家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已经培育了许多 低抗营养因子的品种,如低单宁高粱、低双香豆素的草木樨、无色 素腺体棉花等。这种方法可以根本上去除抗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