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0868375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泸溪一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略决一、高一、高三学习方法之比较不同点:机械记忆理性思维识记、背诵要求高;分析、理解能力弱原因:考试性质不同一过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能力要求不同一识记为主到理解分析为主 社会需要不同一社会阅历与知识积淀现状:高一与高三没有区别,用对付会考的方法应对高考。1)只求粗略了解,较少分析与拓展(2)只会识记基本的史实、概念,缺乏对阶段特征的把握、历史 规律的探究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只能简单整理与串线,不会迁移与整合。例(1)高一: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概念即可 高三:分析一为什么生产力会决定生产关系?运用一为什么野蛮、血腥的奴隶社会取代“共同劳动、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例(

2、2)高一: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高三:探究:古代的变法与改革绝大多数都涉及土地制度,为什么?同样涉及土地制度为什么变法会有成有败?什么样的情况下土地制度的改革能获得成功?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败?二、高三学生历史思维特点分析高三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指思考问题的高度与广度解释:源于教材知识,超越教材认识的结论?要求:(1)19世纪末维新变法在中国盛行一时,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党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教材知识)。短短的十几年功夫,中 国近代的主流思潮为什么会由改良主义转向革命主义?你能得出什么样 (学科认识)探究规律,总结共性 对教材的深化与挖掘。教材平面一立体

3、;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定的条约内容有 什么?必须联系世界大背景。识分散一整合不是简单的串线,而是有机的内化。通俗。周公恐惧流言日, 复谁知?(白居易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 放言)整风时期,康生对陈庚的指责。2.新:指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创造性(2)对观点的理解与内化观点抽象一具体;内容艰涩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抽象、艰涩的观点,真正理解、把握论砥 做到史论结合,以史带论。例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老子思想的形成;海国图志在 中日两国的作用;严复与伊藤博文例2: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解释:超越固定的认知模式,能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得出独特的、

4、多维的新结论。前提“新颖”一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前所未有;核心“独特”一别出心裁;目的“有社会价值”一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 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习惯性看法和固定的思维框架是创新意识的大敌,他会影响人 们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的淡薄是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1)克服思维定势:如:例:2004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24题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里、户 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我跋扈评 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建 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

5、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 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承 费不足(2)形成全新认识如:资本主义对世界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客观评价。,结论思考:把问题的各个细节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 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形成新思路。J*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不能标新立异如对秦僧。(例证分析:我国历史上基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明朝除外)为什么?南力3.辩:指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哲理性都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窃取了吗?理论阐释: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中转引帕斯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

6、人能目睹其成 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 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全面“复盘”,看清算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不因一时勃兴而骄傲,不因一时萎靡而颓废,以便能明了自身所处的彳实践要求:一定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哲理性,真正发挥文科学科的 教育功能。观点内化:逻辑性一分析问题有条理、有思路,史论结合,以史带论 切忌断章取义。如“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爱迪生关于“天分与汗水”的观点。哲理性一总结规律,提升理论。如对农民起义的革命性的推崇们的破坏性与愚昧性,是缺乏哲理性的表现。,例题举证:(1)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2)对文天祥的评价。

7、(3)既然“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古代往往是落后、野蛮的游牧民族进攻先进、文明的中原地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确实落后吗?观点分析: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出现较早,但在封建落后的制度下,这个萌芽的过程肯定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封建专制统治又是如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呢?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封建自然经济日渐受到冲击的中国能否自己走上资本主义之路呢?东方国家如中、 义发展为什么会不如英、法等西方国家顺畅呢?假设中国的戊戌变 成功,中国是否也会像日本一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呢?4.通:指思维的连贯性、系统性理论阐释: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或我们自己的

8、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一幅种种陷 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7实践要求:注重知识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强调体系构建与框架梳理。观点内化:系统性一历史事件的整合性思考如:孔子是伟大的教育, 家,从那里表现出来?首先,开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为统治阶 级独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文化学术的下移以及 “士”这一阶层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其次,广为收集历史文化材料,整( 理编著成书,对传承中国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出许多律,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被称为

9、“万世师表”连贯性一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探究历史上的宦官往往作恶多端,但仔细分析其规律,我们能够得G秒 样的结论:作为皇帝的奴才,他们往往被利用起来反对权臣、外戚;V 一旦得势,往往又会同皇帝发生尖锐的冲突;作为历史的畸型产物,电 们在生理、心理上都严重变态,一旦掌权,为害剧烈。所以从秦代赵高 至清代李莲英,宦官专权屡禁不止。通过分析,我们既掌握了这么一条 历史规律,又从中得到“高贵的反感”:宦官是可怜的,他们毕竟是奴 才;宦官又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畸型:然而专权作恶的宦官又是极度可 恨的,他们是寄附在中国封建社会肌体上的一大素瘤,为害非浅。实例举证:关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有人认为

10、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是封建社会走 向衰弱的必然结果,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我们说明清时期特务机构和军机处的设置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 ”方的对抗过程,请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三、高三学习方法略谈认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过程就是皇权与相权、中梁晓声评价易中天:“易中天的火是阅读的悲哀”I.学会阅读一是否会看书社会的急功近利使阅读缺少了心情、时间与环境一正餐与快餐。看书工阅读。会看书更工会阅读理论阐释:学生在明确阅读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参与、动机激发一 一通过阅读者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验证,达到预期阅读效果的 过程,它

11、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 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对深化教材,理解教材的隐性知识非常有帮助J滥践论证: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更不是漫无目的的扫视,它是一种勾通、情感的交流和方法的互动。确定主题一把握阅读的基本方向在自我阅读时先要明确我今天要学的是什么内容。思考:1 .本课的主题明确吗?2 .我们能否对这一主题进行自己的再创造?in:文艺复兴囊本主义产生的梳理主线一明确阅读的基本框架V注意:教材的条目是平面的,缺乏系统与条理,要重新梳理。方法:整合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原有条目:大革命爆发,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吉伦特

12、派统治时期,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拿破仑帝国主线梳理:矛盾的不可调和一大革命爆发的背景;进程的逐步深入一大革命的三个阶段;成果的坚决捍卫一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深化知识一领会阅读重点内容(一)及时捕捉课文辅助材料之信息(1)领会“知识链接”,明确概念特征(2)提取图表信息,丰富学习方法(3 )运用“课后思考”,反思阅读漏洞(二)随时反问营造问题情境(1)问题意识是阅读的关键(2)尽可能营造问题的情境与意味整合归纳梳理阅读的核心、内容(表格是整合归纳的最好方项目 政体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军权英国 美国君主立宪制法国 德国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内阁 议会 议会 议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产生方式总统国会 联

13、邦法院总统国王总统国会皇帝联邦议会总统总统 议会产生皇帝总统 皇帝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宰相由皇帝任命权力中心议会任政权力史心在总统三权分立总统 皇帝君主立宪制前后延伸:v(1)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x(2 )从西汉的算赋、口赋到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到一条鞭法和摊丁 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怎样的趋势?造成了怎 样的影响?中外延伸:(1)人文主义思潮倡导以人为本,尊崇人性,而民本思想在中 国早就出现,为什么中国的民本思想不能发展为人文主义?(2)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属于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什么苏 联的改革会以失败告终,而中国的改

14、革开放却获得了成功一改革成现状:看得懂书提不出问题2.学会提问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真正的问题学生调整:回归教材:以教材为中心,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建立立体的知识之 树。学会发问:随时反问自己,随时产生问题。自创试题: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从选择题到材料题、问答题, 精心设计答案。多思精练:练习题应该精选,不能以多取胜,也不能以掌握答案为 地fig对每一个答案说出所以然。3 .学会迁移:W解释:迁移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迁移有远迁移和近迁金心 分。简单归类:学科之间的迁移为近迁移,跨学科的迁移为远迁移。/ 功能:(1)通过知识的迁移,弥补知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如同样是王权加强,中国封建王权的加强障碍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 发展,为什么欧洲王权的加强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王权加强,使 统一成为可能,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能否通过迁移掌握基本的线索及不同时期的特点。(2)通过知识的迁移,理清专题间、事件间的关系。高三学习基本上采用单元与专题的复习方式,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 “短路”,需要及时的迁移加以疏通。容是必须不断迁移的。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3)通过的知识迁移,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引 概念、观点。例1:学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就必须迁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这样就能明确:辛亥革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