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084773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备考知识点汇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一、收益的计量(一)绝对收益: 是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使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绝对收益=P-P0。例如:一位投资者将10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1年期国债,国债的利率为10%,1年到期后,得到本息支付共计110万元,投资的绝对收益是10万元人民币;另一位投资者将2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股票市场,1年后卖出全部股票,收回的资金总额为30万元人民币,投资的绝对收益也是10万元人民币。(二)百分比收益率: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百分比收益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假定期初的投资额为 P0 ,在期末时资产的价值为P1,则百分比收益率(R)定义为期初每一单位货币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R=(P1-P0+D)/P0。例如:投资者A期初以每股20元的价格购买某股票100股,半年后每股收到0.3元现金红利,同时卖出股票的价格是22元,则在此半年期间,投资者A在该股票上的百分比收益率为:方差的平方根称为标准差,用表示。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通常将标准差作为刻画风险的重要指标。资产收益率标准差越大,表明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越大。(三)正态分布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正态分布广泛应用于市场风险量化,经过修正后也可用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一般来说,如

3、果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非常多,而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各个因素之间又近乎独立,则这个指标可以近似看做服从正态分布。三、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研究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可供投资的资金分配于更多的资产上,以寻求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收益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最适当的资产组合方式。如果资产组合中各资产存在相关性,则风险分散的效果会随着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有所不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为正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差;当相关系数为负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好。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将贷款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区域,通过积极实施风险分

4、散策略,显著降低发生大额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管理和降低风险、保持收益稳定的目的。知识点(2)风险与风险管理一、风险、收益与损失(一)风险的定义1.风险是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具体说,如果某事件收益或损失是固定的,并被事先确定下来,就不存在风险;如收益或损失存在变化可能性,且变化过程无法事先确定,则存在风险。2.风险的结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例如,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对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利好;对持有大量金融工具的商业银行,利空。(二)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1.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损失可能性和盈利可能性平衡管理,防止过度强调风险而制约盈利发展。2.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中

5、主动承担风险,利用经济资本配置、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等方法,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促进银行发展。3.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从内部控制、外部监管角度,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重点分析在不同风险状况下,银行损失的可能性。(三)正确认识风险与损失的关系1.损失:事后概念,反映风险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实际结果。风险:事前概念,损失发生前的状态,风险定量分析中可以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来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2.二者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将风险误解为损失,危害在于混淆“损失发生之前的风险管理”和“损失发生后的善后处置”,削弱风险管理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将风险关口前移,防范、规避风

6、险3.损失类型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预期损失:基于历史数据可预见的损失,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非预期损失: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出对预期损失的偏离,难以预见。灾难性损失: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的重大损失。4.应对方案:预期损失:通过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的方式来应对和吸收;非预期损失:通过资本金来应对;灾难性损失:一般通过保险手段来转移,对衍生产品过度交易带来的灾难性损失,通过事前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行为)来规避。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商业银行是否

7、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警告世人,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银行法第四条: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对银行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保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因此,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键字:承担和管理风险、改变经

8、营模式、提供风险管理定价依据、创造价值、核心竞争力)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和承担客户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参与者用来转嫁风险的主要平台。商业银行吸收和承担客户风险的能力主要来自其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能,利用分散或对冲等方法对从客户方承担过来的风险进行管理。例如,私人银行业务,增加利润,银行主动承担、管理风险;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交易,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以做市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积极、主动地承担和管理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结构,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本,以及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开发。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

9、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传统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向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集中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转变。通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和认识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和业务开展的不确定性,对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对未来的客观预期,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主动、动态地管理潜在风险,为提高收益制定相关策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终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平衡。如果没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战略实施只能停留在业务指导层次,难以从

10、宏观战略层次和微观技术上分析、判断风险与收益的合理性,难以适应商业银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和业务组合。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否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和计量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水平,并据此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广泛采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动态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组合,发现并拓展新型业务。例如,借助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国际先进金融机构能够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迅捷且多样化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服务。第四,健全的

11、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自觉管理、微观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等功能。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破产可能性和财务成本,保护商业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例如,商业银行的负债一般由浮动利率负债和固定利率负债组成,资产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资产,利率风险显然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或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有助于降低利率风险敞口,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性,稳定商业银行收入水平,降低税收负担,减少经营成本。此外,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将有效地降低各类风险水平,减少附加的监管要求,降低法律

12、、合规、监管成本。因此,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第五,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从市场经济本质来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家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对良好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任何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的结合,只有那些有能力承担高风险的商业银行,才能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其风险承担能力:一是资本金规模,因为资本金可以吸收商业银行业务所造成的风险损失,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商业银行有能力接受相对高风险、高收

13、益的项目,比资本充足率低的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率仅仅决定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潜力,而其所承担的风险究竟能否带来实际收益,最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只有通过积极、恰当的风险管理,才有可能将所承担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盈利。此外,有效的风险管理还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更加具有风险承担上的优势。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2006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一系列风险计量的规范标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

14、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大笔额信贷资产的违约,常常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巨大压力。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满足商业银

15、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的限制,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对许多金融工具进行了创新,如CDs、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极大的刺激了经济发展。虽然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变为主动负债导致了银行业的一场革命,但同时,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同期,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哈瑞。马柯维茨提出投资组合论,即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已经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威廉。夏普在1964年提出的

1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资产的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关系,为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金融理论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利率的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更为显著。此时,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去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正是在此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