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79341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响“购物”品牌、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重要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区的特色和优势,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全力打响 “购物”品牌与落实和服务国家与的体育发展战略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作需求相结合,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化、融合化、品牌化,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

2、发展的重要力量,着力提升在推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赛事之都的战略目标中地位与作用。(二)基本原则。1 .坚持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培育和引进各类国际体育优质资源,突出特色,展现优势,切实增强服务体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能力。2. 坚持着眼品牌、重点突破。体育要素为主要突破口,寻找各类园区、企业和项目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的多元载体空间,为体育企业和项目落地发展提供载体支持。(四)做好体育产业统计。根据市体育局关于体育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的要求,强化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覆盖率,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统计数据,形成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服务”品牌联动,打响“

3、购物”品牌,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品牌集成度高的优势,选择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强、打得出打得响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按政策原则、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办事,充分发挥多主体作用,注重发挥特色优势,错位发展。在此基础上,突出企业主力军作用,让更多知名品牌走向国际、驰名中外。同时,发挥好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智库机构、新闻媒体等主体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4.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调研成果,加强部门协同、区域联动以及事业和产业良性互动,着力形成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拉长板、补短板、树样板,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商贸、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将体育特色

4、塑造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三)主要目标。1 .形成一批体育产业集聚。根据南中北三大功能区资源优势,明确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园区空间与体育要素的资源整合与相互促进,形成凸显“体育+”或“+体育”的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一个市级体育产业集聚区,3-5个国家级、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或项目。2. 引进和扶持一批体育品牌赛事。发挥国际和国内顶级体育赛事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独特作用。围绕足球、电竞、击剑、拳击等项目领域,引进和培育区独有的品牌赛事,打造“一区一品”赛事。3. 推进一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北外滩市民健身中心、彩虹湾市民健身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和

5、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设施能级,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和市场化和谐发展。4. 培育一批知名体育品牌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挖掘企业潜力,强化重点领域体育企业发展扶持,积极发展体育传媒、体育金融、体育科技、体育健康服务等新兴业态,引导体育企业做精做强。二、主要任务(一)明确产业布局,引导集聚发展。1. 打造以足球场为中心的市级体育产业集聚区。在足球场规划设计国际招标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推进足球场区域的升级改造与布局优化,充分挖掘足球场作为国内第一座专业足球场的特色价值,提升承办体育赛事的能级和水平。加快调整足球场业态布局,引入街头篮球、街舞、人气健身中

6、心、健身私教工作室等体育类龙头企业,布局击剑等时尚、优势项目,鼓励大型商业赛事及衍生活动在足球场举办。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总体规划研究,区分平时赛时,推动与凯德龙之梦广场改造升级的联动,建设以“体育+消费”为特色的购物新地标。结合四川北路商业设施升级改造、功能置换与业态调整,打造集体育用品销售、体育运动体验、体育休闲品牌旗舰店。力争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以足球为主要特色,集赛事活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体育商贸等一体发展的体育产业集聚区。2. 打造北外滩水岸运动休闲带。融入北外滩“三游”产业发展,打造国际航运全产业链,以百年赛事“杯”帆船赛回归为契机,打造本土城市景观赛事,促进奥运会、青奥会诺卡拉帆船

7、项目亚洲培训中心建设。积极对接国际知名航海运营管理机构、赛事机构,努力争取在北外滩滨江地带布局水上运动休闲互动体验基地,打造航海主题广场、国际航海文化体验馆等。同时,依托滨江慢跑道、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北外滩市民健身中心以及白玉兰广场、星港国际中心等地标,开展路跑、垂直登高、击剑、网球、羽毛球、帆船等各类观赏性、体验式体育项目和赛事,实现水岸生活与水岸文化融合。3. 打造叠加体育要素的特色产业园区。根据南中北三大功能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建设发展,围绕科技体育、体育金融、运动养生、体育文创等,积极拓展体育产业链。在以虎扑体育等体育类企业为核心的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和德必运动LOFT

8、产业园,加速体育关联产业的布局和集聚,打造市级体育产业基地。(二)培育和引进品牌赛事,塑造城市名片。1 .引进培育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持续强化赛事带动,引进、打造一批品位高、品质好的国际和国内顶级赛事。聚焦足球场举办足球比赛的专业性,承办“英超联赛亚洲杯”等国际赛事,打造举办世界顶级赛事新亮点。依托海派文化、航运文化、码头文化和历史积淀,着力提升“杯”诺卡拉帆船赛作为本土原创IP赛事的办赛品质和影响力。提高职业联赛办赛水平,继续办好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国足球协会杯赛以及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主场比赛。2. 打造“一区一品”赛事。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承办赛事,搭建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

9、的服务平台。擦亮“精武体育”金字招牌,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中华武术文化交流,举办拳击等高端赛事,努力把“精武体育总会”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围绕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赛区赛事、区运动会等群众性赛事活动,办好国际易跑赛、白玉兰广场国际垂直登高大奖赛、“斯帝卡杯”“蝴蝶杯”乒乓球赛等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三)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打造健身休闲新载体。1. 完成重点布局体育设施工程。根据区“十三五”规划,落实文化体育设施增量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北外滩市民健身中心、彩虹湾市民健身中心建设。针对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满足市民不同健身需求。2. 综合利用现有场馆。盘活精武体育馆

10、、高点保龄球馆、击剑学校等传统、优势体育品牌和场地资源,加强与“洛克公园”“路人王”等社会力量办赛项目对接,围绕场地功能复合使用、开展项目顺应运动潮流的要求,大力推进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五人制足球、电竞、击剑等运动项目和赛事开展。3 .挖潜改造建设一批设施。结合城市更新、社区文化中心功能调整、部队停偿、拆违整治等,重点建设凉城市民健身中心、广粤运动公园等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户外球场、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健身运动场馆和设施,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在有条件的园区闲置场地和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

11、。(四)做好分类服务与管理,促进体育产业提档升级。1 .做强骨干企业。结合本区体育用品销售企业集聚发展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做好滔博、宝原、锐力等体育用品贸易企业的引导服务。聚焦新兴科技时尚类体育企业,做优做强以虎扑体育为代表的体育传媒与平台企业、以竞界等为代表的电子竞技产业链相关企业。2. 发展重点领域企业。大力发展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业态,鼓励高端运动装备研发和发布。引导助推体育旅游、体育金融、体育科技、运动康复等新兴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体育类独角兽企业。吸引国际体育组织和世界著名体育集团公司、国际体育学校将其全球或区域

12、运营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教育培训中心落户。3. 鼓励区属国有功能性企业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围绕三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区属国有企业的作用,积极推动对体育类企业的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和精准服务。(五)推动商旅文体融合,扩大体育消费。1. 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作用,加大公益性广告宣传,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教结合,促进文化和体育课程体系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校园体育文化。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发展职工体育,加强政企合作,以体育运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个性化发展。加强

13、与医疗卫生系统对接,强化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发挥中医在健身和运动康复方面的作用。2. 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以“全民健身日”、“四川北路欢乐节”、“全国科普日”等节庆活动为契机,充分依托北外滩商圈、环“足球场一龙之梦”商圈、环“音乐谷一瑞虹”商圈以及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体育会展、体育文化等活动。发挥线上赛事直播平台作用,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活动发布会和重要赛事的在线直播,线下举办各类符合运动潮流的赛事活动,形成良性互动。突出智慧体育消费概念,增加消费体验度。提供智能健身、智能体育场馆等最新最潮的智慧体育产品体验馆

14、,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智慧化的运动体验。发展各种新兴的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项目,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三、保障措施(-)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区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相关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重点围绕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空间载体、扶持政策、资源共享、协作平台等内容,加强区体育局、区发改委、区科委、区投促办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和引导培育工作,提高体育类企业引进、培育和协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统筹配置市、区层面各项支持体育发展的政策资源,形成体育产业发展合力。区体育局、区文创办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在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框架内,探索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性资金扶持渠道和方式,研究落实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申报使用办法,重点理清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评审条件和范围,协调组织体育产业专家参与项目立项评审和事中、事后评估。(三)优化空间布局。积极开展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研究,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地块开发和业态调整等,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公共体育设施,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创造条件。针对土地空间资源紧张的实际,结合体育企业和项目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叠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