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78546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舍作品的包容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老舍作品中的包容性摘要: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不仅反应在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和万千世界中,也能从 他独特的批判手法中看出一二,同时,相比起左翼作家,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解要温和 而全面些,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让后人对那个年代以及那远去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 考。关键词:包容性道德批判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老舍的作品笔触总是那么温和,温和中蕴含着吞吐一切的包容大气,一如他笔下的北平 文化,不温不火而又带着一股子硬气。这文化,温和如香片茶,使人感到亲切,又带有北京 城独有的气度,令人着迷。一、老舍作品中社会的包容性 从老舍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北平市民文化的一个特点,即对事对人老那么温和

2、, 若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街坊四邻总不愿意往坏处想,若是批评也只是点到为止,而嘴上留情。 以四世同堂为例,毫无廉耻、而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冠晓荷虽然招人厌,但小羊圈的居民 平日里也总是以不远不近与冠家和睦相处。及至冠晓荷做事实在过了头,以卖国、给日本人 当特务走狗为荣,邻居们至多待他如瘟疫,“搭讪着走开”。对于冠家二小姐招弟的堕落,李 四大妈的话最能显示北平人的心态:“年轻轻的,可别给人家造谣言哪!那么俊秀的姑娘, 能做出那么不体面的事?不会!就是真有这么回事,咱们嘴上也得留点德哟!”对于老二祁 瑞丰的无耻、无聊,四世同堂的一家子都惯着、忍着,哥哥祁瑞宣虽痛恨弟弟的坏习气,可 除了敷衍也不轻易拉长了

3、脸。拉车的小崔,喝嘴了酒打老婆,白巡长和四大妈会嘴上狠、心 里善地劝解,临了,四大妈还时常接济点儿杂合面。也许整个北平城就是那么个小羊圈,平 静地不起一丝涟漪,偶有争执,立刻就有人站出来劝架,使得这原本激烈的争论倒成了平淡 生活中调味料似的。即便实在听不入耳,您把自家的大门关严实就得了。也就是秉持着这么一种包容的态度,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三个朝代的更替,北平人承受 住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经历了民国的沧桑巨变,靠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宽容性,便有了像四 世同堂里的晓荷、瑞丰,茶馆里的刘麻子、唐铁嘴等角色的存在,他们过得绝对不算 体面,但生活倒也悠哉。仰仗着北平人对万事万物的宽容,耍骨头的傻大杨、拉黑杵的小

4、文 夫妇也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是颇有原则地生存下去。当然,北平的宽容并不值得过分的夸奖,它能够抚平生活层面的波澜,却不能阻止社会 根基的溃烂。有这么句话形容北京人特别贴切“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i,北京人 这种对人对事几乎是无限度的忍耐力是一剂慢药,它使北平人养成了一种万事将就、与世无 争的态度,及至全城的百姓都成了亡国奴,任由日本的飞机和坦克强奸着北平的天空和柏油 路。老舍借四世同堂里陈野求的口说道:“北平忘了这么多日子,我就没看见一个敢和 敌人拼一拼的!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 的好汉! ”宽容于北平而言,往好里说,是一种气度,它给每个角

5、落都送去温暖,每个人,只要愿 意活着,就有生存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这气度如同英国的绅士一样,是非几百年而养不成 的;往坏里说呢,是一种苟且,对污点、小人睁一眼闭一眼,对生活得过且过,这样无节制 的“宽容”几乎将北平断送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下。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的包容性,今日已不大 常见,信息的开放把社会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暴露在人们眼前,而开拓了的眼界使得每 个人对社会都有点评论、及至指责的资本,快节奏、物质化的生活使人们时常自顾不暇,久 而久之,我们的社会变得犀利,这固然可以促进社会的完善,可都市人的犀利也造成了社会 的冷漠隔离,以及对部分群体的边缘化。我想,老舍笔下的很大一部分角色若放在今日,

6、恐 怕是很难存活下去了。对于这样一种改变,众说纷纭。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两篇文 章,一篇是老舍的想北平另一篇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对于同一种文化的远去,前 者是强烈的怀念,后者怀念之外是一种坚决的告别。我不能评判两者的态度孰是孰非,就像 我不忍心去批判老北京的包容大度,有些事,好的,歹的,我们看得很清楚,然而好的一定 值得称颂,而歹的应当决然舍弃吗?未必。而对于老舍笔下的社会文化,就把它作为当下社 会的借鉴吧。二、批判手法的包容性 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中随处体现了一种平民精神。同样是平民精神,其中有一点老舍又与同时期的作家有所不同,那就是对人的看法。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 学中,他

7、说, “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 “我只知道 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在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角色被处理地异常的丰满、真实。读 者既不能纯粹地爱一个角色,也不能百分百地恨某个人物,只是在心头会觉得有一丝的心疼。 譬如四世同堂中的瑞宣,博学儒雅,而极有人格,可是在他身上也鲜明地体现出软弱、 寡断的特征,虽有一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血,却无法抛弃家庭的责任而去尽 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在日本人的淫威下苟且偷生;譬如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从 外貌到内心都显着丑陋,可是在她身上也有令人理解和同情的地方,祥子善良而朴实,为了 生活的理想百折不挠,他身上充满了值得

8、歌颂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 这样一个祥子,最终淹没于社会的黑暗深渊,成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 主义的末路鬼”讹老舍处理人物时之所以带着这种双面的态度,一方面由于人自身的复杂性使得无论何种 艺术手法都很难把人性描写透彻,正如剧作家曹禺所说的“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 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讲这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老 舍本身就继承了中华文明的这种包容精神“,老舍的批判就是北京人最常见的那种损你一下, 不温不火,虽然是批评了你,但绝对是让你下得了台,心里很有数,但嘴边留点儿情,这就 是一种平民精神的体现,这是老舍对平民精神的一种既是无意识

9、而又自觉的追求。” iv。老舍写作时流露出的包容性与其生平经历不无关系。旗人出身的老舍自幼丧父,经历坎 坷,靠着亲戚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早年的生活使他深深地了解底层人民贫苦、善良,而西 方文化的熏陶又让他意识到中华文化自身的弊病就是导致中国民族不幸的根源。他了解民众, 所以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同理心,他太了解民众,所以对于民族精神的批判才那么彻底和痛苦。 提起小说猫城记,老舍曾说:“猫人的糟糕是无可否认的。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 于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 v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责任感,老舍对于丑角的嘲讽 笑中带泪,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决然、恳切,摄人心魄。三、思想上的独立性同样是描写社会

10、民众的生活,老舍不同于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同样是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老舍又不同于“五四”背景的作家。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作家,对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无 情地揭露和鞭打,对于旧思想、旧文化,主张决然舍弃,而老舍的作品,对于民族文化批判 之外也有赞扬,绝望之余含着希望。在老舍笔下,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中优秀的一面得到了热情的颂扬。譬如四世同堂中 的祁老人,作为晚晴中国人的代表,他麻木愚钝,满脑子的封建观念,但他同时也是慈善的 长辈,勤俭持家,和睦为邻,他真诚、朴实、而非常的讲义气。譬如落魄艺为生的小文夫妇, 他们所操为建业,但却从不自轻自贱,他们自尊、自傲,而及其坦然,坦然到令有玩押之心 者感到压迫。譬如

11、断魂枪里的神枪沙子龙,他身上映射出习武之人的尊严和道德感,一 身绝技虽已无用,但绝不容忍拿去卖艺逗乐儿。譬如老字号中坚守老规矩,拒绝以歪门 邪道骗钱的辛德治,等等。在这些角色中,注入了作家本人对于旧中国文化中那些道德理念 的肯定,以及对于左翼作家所崇尚的新思潮的质疑。以那篇风格迥异的怪诞小说猫城记 为例,猫国的闭塞、落后,俨然是晚晴社会的缩影,但老舍也借猫国社会的无序而对五四的 思潮提出了冷静的批判:自由可贵,可是一味的追求自由而不顾社会秩序合理吗?平等可贵, 可是无视社会现状的差异性而片面追求平等可取吗?在轰轰烈烈的五四浪潮中,老舍自居为 一个“看客”,我想这个旁观者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他清

12、醒地意识到中国人国民性中的致 命缺陷,并且认为这些劣根性必须舍弃,从这一点上来说,老舍的思想同左翼作家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舍弃的范围,老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国民性不是天生的遗传性,不是中国人的 本性,国民性不等于劣根性,而是在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陈规陋 习。我们不应该把国民性笼统地否定,更不能因为这些国民性而否定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vi 基于这个观点,老舍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中道德取向的一点担忧。老舍认为, 若是凭着批判一切旧文化的观念而建立起的新文化是有缺憾的。从30 年代起,老舍在作品 中开始进行对于道德文化的检讨,并提出了“绝灭于传统和再生于传统应并举”的

13、理念。在 老舍的首篇革命作品黑白李中,老舍从道德角度描写了革命中新与旧的冲撞,小说结尾 黑李的“进了天堂”,而白李的“还在砸地狱的门”,都是象征了革命“时代要前进,但 道德不能式微”。vii这点思考对于当下的社会实在具有警示意义,或者悲观地说,老舍在半 个世纪前提出的担忧已成现实。如今的中国社会,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改革的进程,早已 摆脱了任人欺辱的局面,依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社会整体的道德素养却每况愈下。 因此在当下重温老舍的作品,无异于给中国社会敲响警钟: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社会舆论与 良心自觉,讲求自我反省,历史再向前发展也不能有悖于此。此外,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老舍始终抱着希望。在

14、鸿篇巨制四世同堂中,他热情 地歌颂了齐瑞全,钱默吟,尤桐芳,冠高第等积极投身抗日运动的民族精英们,在这些人的 身上,寄托了整个民族的希望,同时,老舍也描绘了包括祁瑞宣,白巡长,韵梅,方六在内 的一大批的人物,这些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从最初的苟且偷安,消极地躲避,逐渐转变为 积极而勇敢地抗日,他们身上的转变,何尝不发生在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身上呢?如果全民 族的面貌都在改变,中国又怎能说没有希望呢?老舍的作品让人们看到那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多元性,那些陈腐的习性如同一滩泥沼,必 须舍弃,否则便是自取灭亡,而那些诸如礼貌、诚实、谦恭、道德的品行则如同软泥里的绿 芽,是一种文明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而扎根下来的

15、精髓,又是整个民族发展、复兴的希望。在 文化大清洗、大换血的进程中,这些新芽是那么柔弱,极易随着革命的浪潮被冲走,但这行 优良品行的存在对于一个社会的软实力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在老舍笔下,中国的文化便是 处于改革迫在眉睫,而前程未卜,容不得半点差池的紧要关头。对于应当如何改革,我想老 舍的内心也应当是矛盾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见得,在老舍的笔下,国民性中的顽疾被 无情地披露,但是读者却很难在书中找到治疗顽疾的药方。正是出于对于旧文化中礼仪道德 层面的肯定,使得老舍终其一生只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剖析者、叩问者,而难以成为一个 革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五四的风潮中,老舍自居为旁观者。老舍一生

16、留下的浩瀚作品,俨然是记载上世纪中国激变的百科全书。老舍笔下的民生百 态,生动地体现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老舍的写作手法,则流露和传承着这种文化的 包容性,而老舍的创作角度和写作思想,则完善了现代中国文学对于国民性的描写,从读者 对于那一时期中华文化的认识的全面性角度上来讲,则是无可或缺的卓越贡献。i汪曾祺,胡同文化,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ii老舍全集.第16卷,文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iii老舍,骆驼祥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iv刘勇,“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一一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四期(总第190 期).v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老舍研究资料G.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vi马海,浅谈民间文化形态下的贫民视点-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原点的选择,重庆文理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