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075843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学校黄玲玲2017年6月 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力求每节课都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正如著名教育家肖川先生所指出的:如今的课堂“想一想”多了,而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的“思考”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一、深度学习就是重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

2、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又如,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单元第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观察下面的式子,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式子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请你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

3、(3)请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想一想,认一认;(4)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意在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程序中,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操作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

4、得到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大的数教学中,为了加深对“满十进一”的认识,教学时,就要重视操作活动。先拨计数器数数,复习“10个一万是十万”。然后边拨珠子力数数,十万十万地数到九十万时,提问:再拨上1个珠子是多少?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表示一百万?一百万有多少个十万?使学生知道一百万就用计数器上百万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发现“10个十万是一百万”,体会“满十进1”。继续这样的操作与发现,进行简单的数数推理活动,要把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与计数器模型对应起来,半抽象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向学生渗透位值概念。当已经认识“一亿”后,让学生抽象地推理。可以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你还想到了什么?

5、还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推测出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如教学轴对称一节,让学生观察我们学校的足球场、篮球场有什么共同特点?并且让学生把它们的平面图在纸上画出来,把中间的分界线作为一条直线,让学生沿直线折叠球场的平面图出现了什么情况? 三、设置问题情境,让课堂由浅性开问变为深度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变浅性开问为深度设疑。这样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时创设的两次不

6、同问题情境。 练习课1:出示旋转木马,师提问:旋转木马一次可以坐6人,3次可以坐多少人?生列出算式,再据此从算式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揭示课题。 练习课2:小明双休日做完作业后,约了6个小伙伴到家里玩。小明的妈妈拿出一袋巧克力,告诉小明:这里一共有38颗巧克力,你去分给你的6个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教师边讲边出示图及数字)。你们猜猜看,小明会怎么分? 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了答案:每人分1个,分掉6个;每人分2个,分掉12个;每人分3个,分掉18个每人分6个,还剩2个。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 从课堂效果来看,练习课1的学生对设置的情境兴趣不大,而练习课2的学生则积极思考,

7、主动发言。同一内容,不同效果。对比以上两个案例,能够看出,对于练习课1而言,这个情境的创设只是引入新课的一个楔子,只要学生简短地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门而入”,进入练习程序。而练习课2则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面对这个综合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思维的触角会在原先的知识经验领域内探寻、搜索: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和我以前解决的什么问题有关联?一旦触碰并抓住了其中的关联性后,思维马上进行收拢:我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在我的经历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是否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去想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地思考,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考下一个答案,思维会不断地波

8、动,激起阵阵涟漪。随后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这一点。浅性开问固然能够开门见山,却对学生缺少吸引力,而深度质疑的课堂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使他们进入“智力愤悱”的状态,精心设置的情境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跳一跳”摘到“桃子”。 四、重视在深度学习中优化三种教学组织形式 要使传统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优化组合,而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使个体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更能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中安排了三个问题:“观察下面两组式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淘气把三组算

9、式改写了一下,你同意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中的规律。”“你能解释他们这样计算35050的理由吗?“可以说每个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一或全班交流。数学学习目的的实现,以学生深度学习为主,重心放在学生方面,强调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强调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小组里同伴的互助学习,在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正如我们不能带领学生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但我们却能把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深度学习中成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