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6735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现实意义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腾飞西华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 一路品味过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经典,有哲理。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 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 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 己短。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人相处。庸者聚合,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溶和,以求大家和和气 气。在这样的群体中,伤和气是大忌,会离心离德,会因小 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是短命的。做君子是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精神的。胸怀宽阔

2、,就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就听得进各种意见;别 人的意见能使你清醒,能使你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改正 缺点,就是进步。庸者一般来说都会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说不得,摸不得;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无缘无故地瞧不起人,看不到别人的长 处和自己的短处。遇到大的困难或一走了之,或死撑硬扛, 不善于因势化解,曲折解决。还有的本身就是迷迷糊糊,从 来就没有大是大非而又喜于贪图小利,这样的人在一起,基 本上是趣味和义气相投而不能长久。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 游戏规则办事。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经验的积累, 不是那些纸上谈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 因为,坚持原则与沟通是一对矛盾,这又

3、是做事业所必须的。 坚持原则本身就是件得罪人的事情,是在认认真真地扫除阻 碍事业发展的障碍,是永无穷尽的;沟通就是要让参入者都 明白按游戏规则办事的道理,坚持原则不是粗暴的排除异己, 沟通也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把二者辨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 没有宽阔胸怀和懂得何为是非的,君子精神的人是根本做不 到,也做不好的。所以君子在一起,虽然意见和观点经常不 同,但总是能够通过沟通与斗争达成共识,能够长久地相处。 君子与小人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所谓“同阅 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善其妙。” 讲的就是人各一面,从来就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君子与小人 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

4、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人 心有灵犀,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取人长,补 己短,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小人就 会成为君子。那些自以为年长,懂得很多,经验也足,且过去的人生又曾 经把握得很好,就自以为是,就开始指手划脚地教训别人, 就开始听不进别人的批评,脑子开始僵化。应该说这样的人, 实际上是在向小人转化。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时变,道亦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辨证的。不论是战争,行政 或经营,都不能固守成规,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否则 除了倒退,没有选择。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谓的“百年老店 ”,

5、其之所以百年不倒,纵观其内外,没有一家不是 时变,道亦变的。一但不变,其势必颓,招牌必倒。所以, 不能凭经验固步自封,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 此篇系心情突发的感慨,请别对号入座。 君子和而不同的大道理和大用处有志者的博客我向来不喜欢光讲大道理,因为大道理没有生命力,大而不 当,不接触现实,不能指导实践,没有大用处。 和而不同这个概念,算是个大道理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 还不知道,要想其有大用处还得先介绍一下这个大道理和而 不同的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前 800年左右的西周末年,当 时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周语) 的思想

6、,又有:“以他平他谓之和”之说。这里 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 同中寻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寻求“和 ”的过程。到了公元前500 年前后的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婴以和羹、 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认为只有承认不同, 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 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 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 “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 做人的道理,将其作为区别君子

7、和小人的一个标准,谓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 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 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 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 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 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 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

8、不断交流、 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 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 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 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 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 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 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 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其前提正是承认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 层、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调整。和谐社 会是多元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社会各阶层、各群体、 各

9、组织的创造活力都得到承认,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 得到化解。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全社会形成合力, 经济与社会才得以协调发展。“和而不同”,只 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听取,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和谐的 乐章,只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形式、不同的政治见解、 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长期共存,才是和谐的社 会。从自然领域到社会领域,从君臣关系到小人之辩,从文化传统再到社会和谐,“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

10、一”“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 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今天,毫不夸张的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将来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有专家甚至提出过

11、220;多元一体,和而不 同”社会理念要想用好“君子和而不同”的大道理,发挥它的 大用处,就必须区分两种“君子和而不同”情况: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 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 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 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 各奏其乐,各发其

12、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 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 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 铺就,犹如一体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 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也就无法造就新 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 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 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 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 人习惯

13、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 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 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 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 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 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 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 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 朋友

14、221;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 “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 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 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 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 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 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 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 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更有甚者,这种“

15、;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 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 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 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 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 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 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 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论是非,小 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

16、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 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 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 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 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 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 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 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 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 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 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 点,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这里的和而不同与中国人的面子观固然有关系,但是面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