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0619781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 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 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 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 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 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 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

2、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 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I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 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 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 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 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 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第三阶段:自动自

3、发对退缩愧疚(36 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 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 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 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 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 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 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 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

4、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 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 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 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 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 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第

5、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 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 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 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 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二者应当有一个 恰当的比率。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 才会学会保护自己。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

6、固然重要, 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 狂。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 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3-6 岁孩子的情绪特点36 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 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 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

7、 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 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36 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 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易冲动36 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 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 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 说笑就笑。易外露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

8、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 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 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易感染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 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 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 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 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

9、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 之提高。道德感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 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 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 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 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 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这个时候爸爸妈妈

10、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 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 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审美感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 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 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 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 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 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 乐好听,

11、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 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 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 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 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 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

12、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 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 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爸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1、摸摸、拍拍34 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他的手,喜欢搂着 妈妈。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亲亲他。有时拍拍他的肩膀,他就会感到极大的 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这样鼓励和支持,所以妈妈也要尽量地利用各种机 会摸摸、拍拍孩子。2、避免对孩子的惩罚5 岁以后的孩子,要求别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园中,如果小朋友

13、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成人如果对 孩子不加理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所以这样 的惩罚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3、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 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尽量让各项活动轻 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孩子走出去,进行各种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较多的事物和情 境。4、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 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

14、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 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 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一、关于情绪1、情绪:情绪是对客观现实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喜、怒、哀、乐是人们表现 情绪的方式。利用这些方式可以表达一个人当前的需要和愿望,同时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距离。2、情绪的组成: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二、新生儿的情绪1、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在进化中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情绪,并在外 部刺激诱发下发生、展现。如华生指出新生儿具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喜、怒、怕。2、对于新生儿情绪的新观点:只是一种弥

15、漫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 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逐渐分化。三、儿童情绪发展1、个体情绪的发展:儿童出生时已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 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从简单、原始的情绪发展到具有了高级社会情感。从情绪表现形式 来说,从外显发展为内隐;从情绪控制能力来说,从冲动到自制;从引起情绪的起因来说, 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内容来说,从反映生理需要到反映社会性需要。2、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目前心理学家已不再将情绪看作仅仅是附属的心理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干扰因素,而是 以一种更动态、更机能主义的方式来看待情绪。认为情绪唤醒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应

16、付和有效 行为反映,情绪的一个重要机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调节社会关系或社会行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 缓反应的能力。情绪调节不仅是一个简单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的活动,个体能否进行情绪 调节及如何进行调节,还与个体对情境的主观意义理解及应对能力有关。情绪调节发展的趋势:(1)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2)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3)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方式难有统一标准。有其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性、个体性、个体自我工效感 等,情绪调节本身也要注意适度。3、儿童情绪获得理论:(1)学习理论:A、条件反射: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如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