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615463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探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的过程,常常会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多数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多感官刺激的功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认知学习方面的发展。在校本研修指导活动中,笔者对五所乡镇实验校中近百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青年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要,这一现状引起了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以教学课件能否有效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有效作为诊断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

2、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热情与火力。在课堂上,将新课程理念展示的一览无余,时而探究,时而合作,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给予听课者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笔者在观摩她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特别欣赏她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并发现了他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喧宾夺主,教学目标出现偏离。课程成了技术的展示对象,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 (2)过分追求课件的“外在美”。把运用教学课件当作一种“时尚行为”,盲目地关注、追求技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3、焦点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 (3)无视信息技术的功能。教师将教学设计中的文字堆砌在媒体课件中,把媒体课件当作教师的“替身”,忽视学生学习,使“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 (4)对于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发挥“整合”优势,使得学生学习活动“放任自流”,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5)过分依赖网络教学资源,必要时就上网下载教学课件,不加以任何修改。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6)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的需要而设置,并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考试评

4、价的压力迫使教师倾向于采取填鸭式的口授式教学,而无暇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甚至有的教师对不会制作媒体教学课件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二、有效整合的对策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与学习环境分析,了解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到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整合的实践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媒体技术的呈现方式,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中与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校

5、本研修活动,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审视与评价,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工具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笔者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有效整合的对策与方法: 1.认真学习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在研究、推行、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有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些认识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始终是一线教师的重要实践主题,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是教师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表现的方面有很多,本文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否将信息技

6、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科数学知识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促进师生的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然而,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达成度。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会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2.研读教材探寻有效整合的关键点 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框架结构和教材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住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特点,弄清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逻辑关系,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和有效整合的实施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初步确定教材的重点、

7、难点和关键点,为有效整合中作好准备。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过程对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准确地抓住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就能够顺利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字母能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赵东老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例中小红与她爸爸之间的年龄差不变,大胆地将其改编为教学情境“神奇魔盒”,并利用“神奇魔盒”的神奇功能,突显了“输入”“输出”两组数中隐含的不变量“10”,为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埋下了孕笔。通过“神奇魔盒”中数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不断变化的数中隐含的不变规律,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约性,强化

8、了“字母能表示数”的意义,并抓住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体现了数学的函数思想。 3.分析学习者优化有效整合的工具 学习者分析是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识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学习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首要考虑学习者的因素有:认知发展的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时,可能会受到学生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

9、学习者分析对整合工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媒体设计中,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对于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但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 4.关注预设与生成做好有效整合的协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

10、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做了大量的预设活动,精心预设了媒体教学课件的每一个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尊重学生个体的精彩生成,针对这些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如某数学教师在三角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她预设了用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三角形高的画法。但课堂上,当她提出问题“什么是三角

11、形的高?你会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时,发现有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在三角形学具上随意画了一下,告诉同桌说这就是三角形的高,学生的那条画线既没有过三角形的顶点,也不与三角形某一边垂直,这显然是该学生对三角形高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该老师面对学生学习中生成的这一现象,她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利用班班通技术很快地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并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研讨,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多少理解、是否知道起点在哪里等。学生研讨后,派人将自己小组画的高用不同颜色的电子银光笔在三角形上画出来,结果显示:有一个小组把高画出了顶点,还有一个小组把高画出了边。评价中,老师运

12、用班班通技术功能,把多余的部分擦除掉,为学生直观地、动态地展示了三角形高的正确画法。 5.开展同伴互助提升整合的有效性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以及共同进步等教研活动。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尤其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助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课前,教师可以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同伴对其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问诊把脉,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课中,可以邀请同伴走入课堂,开展教学现场观摩,对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现场诊断。课后,可以通过同伴互助交流,探讨教学课件是否有效促进了

13、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当然,也可以构建有关整合技能方面的课堂观察表或评价表,通过同伴对课堂活动的观察与诊断,记录、反馈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 三、对教师培训所引起的思考与启发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教师们最大的疑问就是:怎样的整合才算有效?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一节课中用了多少次或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而在于其选择的对象是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是否能满足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学习与研讨,是否帮助学生完成了既定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完成这些方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注定要成为我们在教师培训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

14、教师培训中,为了把这一问题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在青年教师间开展城乡网络研修活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对媒体角色的认知,使区域间教师的网络研修成为可能,从而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具体操作活动如下: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网络研修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非常关键的。近几年,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随着国培计划、创新教师培训与教育技术培训等教师培训活动的展开,网络已不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了。尤其是在青年教师间开展网络研修已成为可能,手机上网也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一个渠道。经过调查,为满足提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需要,我们建构了网络交流群学习共同体,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科讨论组。为充分发挥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我们制订了研讨方案,收集研讨问题,把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有序地发布在群共享中,要求:教师在关注问题的同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我们通过答疑解惑活动,引起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思考,期望在教师间产生认知冲突、经验交流与智慧碰撞等活动,达成认知统一、经验分享以及技能指导,为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有效性,做到厚积而薄发。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网络交流群与学科讨论组中构建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