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提纲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60986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提纲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提纲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提纲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提纲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提纲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提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提纲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 会 心 理 学 教 学 提 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许 美 华绪论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西方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界说第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科学。第二.社会学的基本观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的关系。S.L.阿尔布赖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之间的交互作用。 I.H.戴维斯,D.J.贝姆,R.E.西尔费曼2.前苏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受所属的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生活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由这些团体本身产生的心理特征。 G.M.安德烈耶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多种无组织(偶然集合的人群)和有组织的

2、人类共同体,人们在交往中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A.B.彼得罗夫斯基 B.B.施巴林斯基3. 我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不同定义:吴江霖(1982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潘 菽 (1983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沙莲香 (1987年)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过程内 过 程外 过 程社会认知 社会情绪社会动机 社会态度各种层次的群体心理孔令智.汪建新(1988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环境下个体人际关系及群体心理发展和变化规

3、律的科学。乐国安(南开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周晓虹(1997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第一.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第二.人的社会动机第三.社会认知 第四.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功能、人际关系的改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类型、人际沟通的功能、人际沟通的程序、人际沟通发效果人与人关系之间的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作用的。3.群体心理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群体领导人的地位

4、和作用;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社会心理学:人们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污染、噪音.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心理的影响。第 二 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1.概念:指一组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现象,并用一个词代表这一组现象,称之为概念。如:侵犯.社会化.动机.认知等2.命题:包括一个或更多概念的陈述,它是指可以观察到现象。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关键时刻掉链子3.变量: 变量是概念的一种。变量可以作为命题检验是否正确或准确的因素。变量与概念不同,其数量和大小是可以观察和测定的。4.假设: 一个正在被检验的命题就是假设。5.效度

5、与信度: 效度是指测量被测对象所具有的真确度,也就是说,所测量的结果必须符合该测量的目的。信度是指一个实验的可靠程度。信度的高低是以相关系数来表示,这一相关系数的计算以两项测验成绩为佳。二社会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和隐蔽参与2.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3.调查法分为:访谈法、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比较优点:1.对自变量高度控制; 2.被试的报告率较高; 3.被试所做的事必须征得实验者的同意,其权利和安全都可得到保护;4.无关变量受到控制。缺点:1.人为性;2.被试知道自己当被试;3.被试人

6、数有限现场实验法的优缺点的比较优点:1现实性高,能在正常情境下对社会行为进行研究。2.能广泛地观察被试(人数多)3.被试不知情,行为会更自然缺点:1.对自变量控制较低2.无关因素的影响可能较大3.难以对被试的权利和安全加以保护 * *第一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一.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解释1.社会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2.心理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个人的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3.文化人类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继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也称“

7、文化儒化”或“ 文化熏染”。二.社会化的定义E.弗洛姆: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能使社会正常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安德列耶娃:社会化包括两方面过程,一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1.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2.社会化的两个任务:第一. 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第二. 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

8、即广义教育,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对人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第一.系统正规的教育: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监狱与劳动教养部门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强制社会化 第二.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包括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大众传媒等2.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第一.观察学习-替代性的强化; 第二.认知加工; 第三.角色扮演;第四.主观认同-自居作用; 第五.自我强化。3.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无从进行;如果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便毫无意义。四.社会化种类: 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

9、再社会化。五.社会化内容: 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文化社会化;4.性别角色社会化。第二节 社会化因素一遗传因素1.基本特征(身高.体形肤色.血型智力.感觉动作.性格); 2.男女性别;3.单胎与双胎二.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生产力水平等等。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每个社会成员,使其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等自然而然地符合这一文化模式的准则,以价值观念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并世代相传,这被荣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2.家庭环境:家庭是人

10、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主要由婚姻关系与血缘组成。赖德克:家庭气氛对儿童影响的6个指标:第一. 对孩子是专制还是民主; 第二. 孩子所受到的限制和具有的自由程度;第三. 处罚的严厉程度; 第四. 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第五. 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所分担的责任; 第六. 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程度。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一. 教授人类生活应具备的各种普通与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第二. 形成个人思想、观念、信仰及态度,熟悉其所生活地域的社会风俗;第三.指导与训练各种生活习惯;第四.指导与训练各种正当的行为标准和价值标准。.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影响: 第一.各种不同的习惯、态度和情绪倾向; 第二.各种不

11、同的信仰、理想与迷信;第三.各种不同的知识与技巧。5.游戏伙伴(同辈群体):第一.关系平等;第二.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a.养成在社会生活中领导与服从的态度;b.形成一种平等的观念;c.养成社会上分工与合作的习惯;d.养成人们之间相互冲突的调适与忍耐的习惯;e.练习相互间的竞争。6.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一.迅速向人们提供和传递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第二.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一. 精神分析学说流派:这一流派的研究起点是从人的本能与动机出发的趋向着手。.弗洛依德的观点: 按照弗洛依德的观点,人格就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人

12、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由它们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主要由“唯乐原则”支配,其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甚至是潜意识的。自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在适应环境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自我的功能:第一.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第二.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的要求;第三.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第四.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人们常说的“良心”、“理性”。超我的功能:第一.管制社会不容许的原始冲动; 第二.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第三.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本我

13、追求享乐,自我受现实环境的限制,而超我则具有评价是非善恶的功能。.埃里克森的观点:修正了弗洛依德的观点,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岁); 第二.自主、怀疑与羞怯(2-3岁)第三.首创性与内疚感(4-5岁); 第四.勤奋与自卑(6-11岁);第五.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12-18岁); 第六.亲近与孤立(青壮年期);第七.创造力感与停滞感(壮年期); 第八.自我完善与悲观失望感(老年期)。二. 认知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性道德阶段与自律性道德阶段。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正常成熟理论 第 四 节 社会角色一. 角色的含义:1.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整套个人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 2.社会角色的分类:第一.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不同分为:理想或期望角色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实践角色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执行角色规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第二.根据角色扮演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分为:先赋角色(Ascriptive role)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自致角色(Achieving role)指个人通过努力和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