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0565846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文献综述扬弃升学主义的应试教育,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它出现在当代并非是偶然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所以要提出是因为我们原有的以考试成绩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提高升学率为教育中人的唯一直接需要的这种教育应试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已使我国的教育不能发挥出最佳的功能,不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的素质竞争。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各国在研究如何发展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时候,都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其基

2、础前提教育事业,所以我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的确是当务之急。 但想要真正实现,在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难度却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做这篇论文旨在结合前人研究的结论和成果以及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所获得的成果,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转轨的理论基础和模式转换的思路等问题加以探讨,希望能引起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我国逐渐实施的体现(一) 199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颁行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里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虽然当时并未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

3、理念,但是这个教育方针里包含着素质教育的因素。方针里所体现的全面发展其内涵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正是对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二) 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2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三) 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积极推进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3里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会遇到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教

4、育科研,进行科学决策”。这里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艰难性,并且初步提出实施的方式。(四) 我国于1999年制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里明确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不断深入推进。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不同理解与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加之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轨。国内学者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存

5、在一定的争议。(一)教育、科技、综合国力之间的依存关系已是勿需论证的人类共识。在研究如何发展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时候,都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其基础前提发展教育事业。陈常绪意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紧迫性,认为“没有教育的有效发展,科技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人才培养的必然推论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以,最根本的便是实施素质教育。”5何国明在试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6中肯定并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认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历史性的大转折,基础教育质的飞跃”,“确保中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6、(二)虽然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说法与实践都在不断深入,但是依然存在对这个说法的异议与反驳。王策三在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7中指出: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主要不是追求升学率(所谓“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本位”(所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教育(知识)发展远远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是“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郭兴汉认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不当之处在于“以往我们的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即指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放弃其他诸育;只抓少数尖子,放弃了多数学生)的错误轨道上跑, 这种估计不符合客观事实。”8

7、(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中,存在一种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过分怀疑摒弃的中立思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试教育”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9。所以不能摒弃所谓的应试教育中能让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与做法。在实施教育改革中,要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一个突破口,实现两者的融合与衔接,对应试教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应试教育中的评价方式考试,“考试不是应试教育所特有的东西,素质教育也可以有考试”。10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策略(一)转变思想方面: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徐晓云在试论应试教育

8、与素质教育战略的转移11中指出“要从指导思想上把素质教育的实施看作是关系到四化建设成败和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根本问题,从这个基点出发,来拓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同时要加强宣传,使全社会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目标。要在师生中强化以下素质教育意识: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技发展要求人才有更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12(二)目标体系方面:必须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一定要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要做到目标明确、具体, 便于操作和测量。由于片面

9、追求升学率的干扰,造成了我们当前的教育忽视学生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全面的现实。针对这种情况,制订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重视并强调整体优化。13(三)课程教学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对现行的教育进行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整体改革。“要优化、改造现行学科教材,增加公民、职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并以此重新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14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大胆的改革。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改革最为普遍,最为活跃也最易成效。(四)评估体制方面: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

10、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平时考查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口试、笔记相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核相结合。从而使考试内容具有全面性,评价结果具有准确性。在考试制度上,要淡化升学考试的选拨功能。15(五)教师素质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以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至关重要16。尽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存在问题与争议,但是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在理论与实践中,我国学者正在不断探讨完善应试教育向素

11、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且在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许多符合实际的策略与建议。我国政府重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注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修正理论以形成正确的策略。争议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及相关问题会不断完善,并用以指导实践。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19932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J.19953关于积极推进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1997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1999年6月13日5陈常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换J.中共云南

12、省党校6何国明.试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7王策三.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郭兴汉.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质疑J.教育参考,1996年第4 期9彭春园.素质教育之困境J.2006年第3期10吴俊林.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J.职业圈,2007年第24期11徐晓云.试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战略的转移J.教育理论与实践12许敖敖.转变教育思想,培养一流人才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65 页13周宽元.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想目标与实践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J.新课程研究课题组编,200115杨啸.关于素质教育要求与对策的认识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第4 期,2001年12月16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际M.教育部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赵庆福.素质教育实施策略J.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8陈白玉.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J.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0卢元锴.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