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0555799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致灾体: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对象,即直接受灾害影响的人类社会主体。灾情: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含人员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险情: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险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对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威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固体物质(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崩塌: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突然而急剧地脱离母体以滚动、跳动、坠落等方式主堆积于坡脚的现象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受雨水、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带),以水平位移为主、初期以缓慢形式滑动的一种坡体整体失稳的现

2、象地面变形广义: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生变形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程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指地面岩土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区域性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地面塌陷:指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下洞室拱顶失稳导致地面垂向上的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和陷沟。地裂缝:地裂缝即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地质灾害

3、调查:对地质灾害进行的一般性考察,即用专业技术方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状况和形成发展条件的各项工作的总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和灾变程度,包括强度、规模、频度及危害范围等。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是对受灾体的分析,其目的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的损毁价值。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分析,其基本任务是核查人口伤亡数量、核算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害等级和风险等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主要用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积极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防灾抗灾工程的资金投

4、入和效益进行分析。二、画图题1、滑坡基本要素2、泥石流流域分布图3、地质灾害评价体系三、简答题1、 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与工作程序目的:为评价与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包括: 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与发展趋势; 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 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能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 最终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对策2、 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稳定性、灾情、险情评价;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防灾预案;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3

5、、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手段及方法(1)资料收集(2)遥感调查(3)地面调查(4)物探(5)钻探(6)山地工程(7)测试与试验(8)数字采集系统4、崩塌发生的条件和发育因素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地形切割越强烈、高差越大,形成崩塌的可能性和能量越大。(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形成提供脱离母体的边界条件。(3)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发育因素:(1)外界因素: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水的冲刷、浸泡和植物的根劈作用(2)人为因素:边坡开挖、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矿产采掘、堆(弃)渣填土和强烈的机械震动5、滑坡的形成条件,野外的识别

6、与判断标志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滑坡多发生于陡峻的山岳地区(2)地层岩性条件:为滑坡产生提供物质基础(3)地质构造条件:断裂破碎带,软弱结构面易发生滑坡(4)气候条件: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后易发生滑坡(5)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地下水水位较高时,降低了有效应力易滑坡(6)人类活动条件识别标志:(1)新滑坡的识别:根据滑坡要素即可识别。(2)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地形地貌标志:古老滑坡产生的斜坡多成凹凸不平的规则台阶状,且较左右两侧相邻山坡坡度平缓。(圈椅状斜坡地貌,双沟同源现象) 岩、土结构标志:滑体岩、土结构常扰动松脱现象,常有块碎石架空形成的大空隙,常有泥土、碎屑充填或未补充填的拉张裂缝

7、,表面普遍存在小型崩、滑坡。 滑坡边界和滑床标志:滑坡后壁发育顺坡向擦痕,前缘被挤出或成舌状凸起,滑坡两侧常以冲沟或断裂面为界;滑带为塑性变形带,多由粘性物质或粘土夹磨光、磨圆的角砾组成,滑坡光滑,擦痕方向与滑坡方向一致。水文标志:滑坡剪缘常有成排泉水溢出,滑坡后缘洼地及滑体周界常发育泉水。 地物标志:醉汉林,马刀树6、崩塌与滑坡破坏形成区别 (1)滑坡运动多数是缓慢的,而崩塌的运动快速,发生猛烈; (2)滑坡多沿固定的面或带运动,而崩塌则不一定沿固定的面或带; (3)滑坡发生后,多数仍保持原来相对整体性,而崩塌体原来的整体性则遭到完全破坏;(4)滑坡的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而崩塌则相反7、

8、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物源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物质的来源水源条件:暴雨、高山冰雪强烈融化和水体溃决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动力条件。8、 典型泥石流的分区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坡体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纵坡降较大,冲刷能力极强。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9、 崩滑流的防治措施崩塌防治措施:原则:“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1)主动防治措施: 支撑技术 锚固技术 灌浆技术 封填及嵌补 削坡与清除 软基加固 SNS主动防护系统(2)被动防治措施: 线路绕避 SNS被动防护

9、系统 修筑拦挡建筑物 森林防护(3)主动被动联合防治: 锚固拦挡联合技术 锚固支撑联合技术滑坡防治措施:“拦”即拦挡、拦截:如挡土墙等拦挡工程。 “排”即排水: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稳”即稳坡: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以生物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 “固”即加固: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等工程以增大滑面的抗滑力,从而进行加固。泥石流防治措施:防治思路:按照泥石流的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最大限度的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防治工程:10、 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估报告主要内容:11、建筑工

10、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四、论述题1、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及灾害防治的结论防治措施: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测。3、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示范调查研究,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5、落实责任、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形成防灾合力。6、群防群测是我国特色的防灾减灾道路。2、 举例说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工程程序3、 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危害与防止措施成因机制:地面沉降可分为:构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成因机制不同: 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

11、起的地面下沉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地面下沉。 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危害:(1)洪涝灾害加剧 (2)建筑物基础下沉、工程设施毁坏(3)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4)滨海地区风暴潮及海岸侵蚀加重防治措施:(1)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2)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预测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估算沉降量,预测其发展趋势;结合水资源评价,研究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方案;采取适当的建筑措施,预先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量作充分考虑。(3)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表

12、面治理措施:在沿海低平原地带修筑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防止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改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和输油气管线,整修因沉降而被破坏的交通线路等线性工程,使之适应地面沉降后的情况;修改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规划中的重要建筑物要尽量避开沉降区。根本治理措施: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注意水质,防治污染4、 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危害与防治措施(1)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机理第一阶段为掘进和回采的初期,存在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第二阶段为地裂缝发展阶段,仅存在冒落带和裂隙带;第三阶段为地面塌陷阶段,仅存在冒落带。(2)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 可溶

13、性岩石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 形成塌陷的原因很多:如潜蚀、真空吸蚀、振动、土体软化、建筑荷载。 因条件不同,产生塌陷的原因而不同,也可能是以一种原因为主导,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地下水潜蚀机制: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也随之增大,地下水流速加快,动水压力增强,当动水压力大于土体内聚力与颗粒间摩擦力,土颗粒开始被渗流带动迁移,这一现象称为潜蚀或管涌。当土层较厚或有一定深度时,可以形成塌落拱而维持上伏土层的整体稳定。当土堆较薄时,土洞不能形成平衡。2真空吸蚀效应:岩溶网络的封闭空腔(溶洞或土洞)中,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到空腔盖层底面下时,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空腔上部便形成低气压

14、状态的真空,产生抽吸力,吸蚀顶板的土颗粒,同时内外压作用,覆盖层表面出现一种“冲压”作用,从而加速土体破坏。3压强差效应:压强差是指岩溶空腔与松散介质(或土洞)接触面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岩溶管道水位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压强差值。4自重效应:雨水入渗后,盖层饱和容重比干容重一般增加30%-40%。使土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导致塌陷。5浮力效应: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之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除产生压强差效应外,土体的浮托力也随之减小,产生塌陷。6土体强度效应:土体吸水饱和后,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土拱抗塌力减小,产生塌陷。7其他效应:振动效应、 荷载效应、酸液效应等。危害(1)破坏地面建筑、造成人员伤亡(2)损毁

15、铁路、公路和水利设施 (3)引发矿井水患(4)破坏农田防治措施:防治原则:以防为主,及时治理 措施: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预防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 :(a)清除填堵法(b)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陷坑或土洞。对建筑物地基而言,可采用梁式基础、拱形结构,或以刚性大的平板基础跨越、遮盖溶洞,避免塌陷危害。对道路路基而言,可选择塌陷坑直径较小的部位,采用整体网格垫层的措施进行整治。(c)强夯法在土体厚度较小、地形平坦的情况下,采用强夯砸实覆盖层的方法消除土洞,提高土层的强度。(d)钻孔充气法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e)灌注填充法(f)深基础法(g)旋喷加固法采空区地面塌陷危害的预防(a)矿山开采前应结合开采方式、开采进度,运用采动理论估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