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齐鲁展我风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55120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我齐鲁展我风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知我齐鲁展我风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知我齐鲁展我风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知我齐鲁展我风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知我齐鲁展我风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我齐鲁展我风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我齐鲁展我风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我齐鲁展我风采全运会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向全国人民展示良好风貌和形象的舞台,我们要做好东道主,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就要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爱我家乡,知我城市,展我风采。做一个山东人,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山东人,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提起山东人,那是有口皆碑:山东人,好啊!豪爽、仗义、够哥们、讲义气;豁达、厚道、不小气;正直、忠诚、有爱心;勤俭,朴实,能吃苦。说起山东人,就让人想到很多优良的传统和优秀的品质。我们自己也为做一个山东人引以为荣, 以是“圣人同乡”而自豪、以继承“周鲁遗风”而为荣、以具有“孔颜品格”而骄傲。我们具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和家乡荣誉感

2、,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爱夸自己的家乡,一个是山西人,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在一个就是山东人,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在诺大的中国,如果说哪个地方的人特点最突出、个性最鲜明,肯定众口一词地说是山东人。 山东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混杂到多少人中间,人们总能吃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辨认出来。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圣人早在2500 多年前就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齐鲁大地、 好客山东、魅力泉都 , 欢迎五湖四海宾朋的到来!一、我是谁?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1、豪气冲天:豪迈的气概、冲天的性格、敦厚的性情:A、豪爽、敦厚:B、质朴、宽厚、善良:士知礼仪,女敦节烈;急公输税;无告许之风;饥者弗食,而

3、忧田赋之不完;劳者弗息,而忧丁役之无措;宁俭无奢,宁朴无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达己;孔子“仁”、孟子“善” 、墨子“兼爱” ,坚韧务实,仁爱互助;有思想但不机智,有文化但不善辞令。C、豪放粗犷:勇敢悍野、豪侠英武、慷慨纵横、不可一世。D、信义、正直:侠肝义胆、 敢作敢当、 忠勇正直、 肝胆相照、 勇敢坚强、诚实可靠。E、忠诚不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田横、诸葛亮、房玄龄、刘统勋、杨子荣、焦裕禄 F、爱国如一:辛弃疾、戚继光、诸葛亮、红嫂。G、吃苦耐劳、务实肯干:闯关东H、尊师重教、办学育才: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2、老成正道的山东人:A、重土安命

4、,封闭守旧,思想保守,不敢冒险,开拓创新不足;B、重义轻利的传统,商业意识滞后,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C、愚忠僵化,缺乏机敏和变通;D、平均主义严重,不患寡而患不均;E、官本位意识浓厚,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态度、服务细节、服务艺术不够;F、泡在酒缸里的山东人:无酒不成席。二、我从哪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理环境、生存环境、历史机遇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华文明的摇篮:泰山周围、华山周围、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辽西平原;泰山周围的海岱区域最大。海岱之间惟青州:山河湖海,海岱雄区;东临大海,西接平原,泰山特起于中部,黄河贯穿于东西;五岳、五镇之首,四渎有二;使

5、黄河若带,泰山若砺;山东,河山带砺,海陆兼临,左右逢源,兼有沿海和内陆的优越性;大海、高山、湖泊、平原、丘陵、盆地 早在文明的子夜就开始了对曙光的呼唤,是祖国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三、齐鲁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1、远古时代: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 ;2 5 万年前的“新泰智人” ;沂沭河流域的旧石器、细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东夷人的“东夷文化” :薛河流域的北辛文化(七、八千年) ,大汶口文化(六千多年) ,龙山文化(四千多年) ;领先于其他诸文化。3、夏、商:失去领先地位,但仍举足轻重。四、周分封,齐、鲁立国(姜尚建齐,伯禽封鲁):齐文化、鲁文化以东夷文化为共同源头的齐文化和鲁文

6、化,因各自奉行的治国方略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鲁发展内陆的优越性,齐发展了沿海的优越性。1 、鲁文化:理性的殿堂A、周公治鲁:彻底执行周礼,尊尊亲亲,郊祭文王;大力改造当地夷人。东周后,成为“周礼” 中心: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a)宗周文化,尊尊而亲亲:伯禽“变其俗,革其礼”,历时三年;b) 重本轻末,重农抑商,农业立国,封闭的小农经济;c) 倡王道,反霸道;d) 学术氛围正统单一;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实际是贵族宗法等级制度,表现为严格的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等等级制度。B、至春秋末期, “礼崩乐坏” ,孔子横

7、空出世,儒家文化诞生。孔子最大的贡献,是为当时徒有形式的“周礼”找到了内在的精神基础,即“仁” 。以“仁”入“礼” ,以“仁”释“礼”,“仁”是“礼”的内在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乐是孔子思想对传统的继承, 而“仁” 则是创新部分。“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仁者爱仁; 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 ,弟子三千, 传播儒学思想。C、从儒学到儒教,百家争鸣:儒家:赋予礼乐以哲学的新解,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道家:追求超越礼乐的境界,消极避世;墨家:与礼乐发生正面冲突,消亡;法家:鲜明的社会功利性,争霸天下的利器, 为秦所用。儒家

8、,作为思想学说,不是政治理论,比社会功利性的法家更具生命力和优越性。儒家倡导“教化” ,认为政治统一必须以文化统一为基础。 最终发展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 。以王权主义为中心,以伦理道德为宗旨,以朝廷官员和士大夫为群众基础,从而完成儒学到儒教的转化,成为国家的宗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齐文化:空灵想象的仙境太公治齐: 尊贤尚功,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使东夷文化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管仲相齐: 仍沿袭太公治齐方略,富国强兵, 春秋五霸;田氏代齐, 稷下争鸣: 齐文化达于鼎盛, 秦汉前贵为 “显学”。齐地临海,极富想象力,蓬

9、莱仙话,黄老道家学说。与鲁文化重视义理、 道德的伦理性文化不同, 齐文化注重事功和物利。尊贤尚功的表现:不计出身,唯才是举;以功为尚,不重名分。齐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不尚道统,讲求事功。与时变,与俗化, 800 年齐国历史中,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取得独尊地位而一贯到底。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富,志高气扬。泱泱大风;冠带衣履天下。3、齐、鲁文化的交融:空灵尚功的齐文化表现得比凝重、理性的鲁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齐文化的个性化更强一些,鲁文化的普遍性更强一些。鲁文化保守性较强,但保守的并不一定是落后的,一般而言,先进的东西容易趋于保守,因其值得“保守

10、” 。构成鲁文化主体的儒学,其保守性大概是因其有较多的普遍性。儒家文化在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下,博采众长、融汇百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齐鲁相邻,儒家文化从极具活力的齐文化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东西,而开放的齐国又为儒家融汇诸家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交流、争鸣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多元包容的齐鲁文化,并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汉以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以巨大的包容性,融汇着各种文化;以顽强的传承性,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以强有力的辐射性,对世界各国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坚韧的凝聚性,团结着中华民族,使之历尽灾难而不灭。五、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1、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儒家“

11、天人合一”思想;孔子“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孟子“民贵君轻” ;管子“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 ;荀子“慈爱百姓” ;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2、以德为美: 齐鲁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孔子讲德政,“齐之以礼” ;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以孝为先:儒家视“孝”为“仁”之本,倡“孝悌”、“忠义”。4、以和为贵: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以礼为范:“礼”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行为方式。不学礼,无以立。6、以“中庸”、“忠恕” 为基本方法: 基本原则是 “适度”,协调、平衡。7、以“三纲”、“五

12、常”为主要内容: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8、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锦绣山东游: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好客山东【地形地貌】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河流长度在5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 多条,其中,长度在 50 公里以上的 1000 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等。湖泊总面积 1496.6 平方公里,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

13、南阳湖)和东平湖。海岸线全长3100 多公里, 占全国的1/6 ,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人口9367 万(截止至2007 年底),是中国人口第二大省。【历史沿革】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 1168 年)臵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设山东布政使司,大致形成了与今天山东大体相同的版图。现在全省总计17 个地级市、 140 个县级单位 (其中市辖区 49,市 31,县 60)。 历史人物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 7000-4000 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 ;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 。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 21 世纪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