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一)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054640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理数的加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有理数的加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有理数的加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有理数的加法(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有理数的加法(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理数的加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的加法(一)(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难点:异号两数相加。一、自主预习1、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 种情况?2、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 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蓝队的净胜球为 。3、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如果物 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东走 4米,再向东走2 米,两次共向东走了 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hr一 : I- 甘-10 1234567*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以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西走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如图所示:J*2 701345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了米,写成算式就是 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 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 米,这个人从起点向 了米; 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 米,这个人

3、从起点向 了米; 先向西走5米,再东西走5 米,这个人从起点向 了米。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 如果这个人第一秒向东(或向西)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或向西)运动了。写成算式就是 2、师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3、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目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加法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三、当堂评价例1计算:(-3)+( 9);(-4.7)+3.9.例21、填空:(-4)+( - 6)=;2) 3+( -

4、8)= 7+( - 7)= (一9)+1=;(6)+0=: 0+( 3)=.2、课本P18第1、2题。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四、拓展提升(一) 判断题:( )1. 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2. 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 )3. 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4. 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二) 已知 |a|=8, |b|=2;当 a、b 同号时,求 a+b 的值;当 a、b 异号时,求 a+b 的值总结反思 说说你学习本节课的收获。五、课后检测( 一 ) 选择题1、若两数的和为负数,则这两个数一定 ( )A、两数同

5、负B、两数一正一负C、两数中有一个为0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2、 两个有理数相加,若它们的和小于每一个数,则这两个数()A、都是正数B、都是负数C、互为相反数D、符号不同3、 如果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A、都是正数B、都是负数C、都是非负数D、至少有一个正数(二)判断题1、 若某数比 5 大 3,则这个数的绝对值为 3。()2、若 a 0, bv 0,则 a+b 0。()3、 若a+bv0,则a、b两数可能有一个正数。()4、若 x+y=0,贝U |x|=|y|。()5、有理数中所有的奇数之和大于 0。 ()(三) 填空1、(+5)+(+7)=( 3)+(8)=(+3)+(8)

6、=(3)+(15)=0+(+5)=( 7)+(+7)=02、一个数为 5,另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大 4,这两个数的和为3、(5)+ = 8+ ( + 4) = 9+(+2)=11 +(+2)= 11(四)计算1125(-6)+(- 8)(2)(丄)(丄)(3)(电(5)3476(五)A地海拔高度是78米,B地比A地高38米,C地比B地高12米, 求B、C两地的海拔高度。(六)潜水员原来在水下15米处,后来上浮了 8米,又下潜了 20米,这 时他在什么位置?要求用加法解答。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八、教学反思主备:鲁 芬 审核:陈重庆时间:2014年9月 日城北中学“ 136”导学

7、案一一七年级数学(上)编号:班级:姓名:课题:有理数的加法(二)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理解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推 广的合理性。2、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3、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一、自主预习1、小学时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先说说,再用字母写在下面:2、计算: 30+( - 20)= (_ 20)+30=;8+( 5)+( 4)= 8+( 5)+( 4)=思考:观察上面的式子与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二、合作探究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1、试一

8、试: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O内, 并比较两个运算的结果。 + O和O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的结果:(+O )+和口 +(O +)2、你能发现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猜想。3、由上可以知道,小学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 适应,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 ,式子表示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和用式子表示为。想想看,式子中的字母可以是哪些数? 三、当堂评价例1计算: 16+(- 25)+24+(- 35)(-2.48)+(+4.33)+( - 7.52)+(

9、- 4.33)例2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9191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想一想,你会怎样计算,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四、拓展提升1、计算:532 3.75 ( 4:)( 2:)( 1.625)( 5;);8492、6筐西红柿,以每筐50千克为标准,超过的质量记为正数,不足的 质量记为负数,称得的结果记录如下:5, +3, 4, +1, +2, 3.总计是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6筐西红柿总质量是多少?五、课后检测1、计算:(7)113(2

10、) ;(2)()()();43643(2.8)( 3.6)( 1.5)3.6 :(4.56)( 3.45)( 4.44)( 2.45).2、 绝对值不大于10的整数有 ,它们的和是 3、填空:若 a0,b0,那么 a+b0.若 av0,bv0,那么 a+b0.若 a0, bv0,且|a|b|那么 a+b0.若 av0, b0,且|a|b|那么 a+b0.4、如果 av0,则|a|+a=.5、某储蓄所在某日内做了 7件工作,取出950元,存入5000元,取出 800元,存入12000元,取出10000元,取出2000元。问这个储蓄所这一天, 共增加多少元?6、有 10袋小麦,重量分别为 (单位:

11、千克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这十袋小麦一共多少千克?如果每袋小麦以90 千克为标准, 10 袋小麦共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7、某检修小组称作一辆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 约定前进为正, 后退为负, 某一天从公司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程 (单位:千米 )为:+15, 2,+5, 1,+10, 3, 2收工时,检修小组离公司多远?若每千米耗油 0.8 升,则他们这天从出发到回公司共耗油多少升?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八、教学反思城北中学“ 136”导学案一一七年级数学(上)编号:班级:姓名: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12、一)主备:鲁 芬 审核:陈重庆时间:2014年9月 日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2、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3、体验把减法转化为加法不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应用。难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数学问题。一、自主预习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郎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 。2、长春某天的气温是2C 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

13、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 )显然,这天的温差是3 ( 2);想想看,温差到底是多少呢?那么,3 ( 2)=;3、还记得吗,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是:被减数-减数 =;二、合作探究1、 我们不妨看一个简单的问题:(一8) ( 3)= ? 也就是求一个数“? ”使(? )+( 3)= 8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有(5)+( 3)= 8 所以(8) ( 3)= 5 2、这样的减法太繁了,让我们想一想有其他方法吗?女口: ( 8)+()= 5易得:(一8)+(+3)= 5比较、两式,我们有什么发现?3、换两个式子计算一下,看看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1 (-3)=1+3= 所以一1 ( 3) 1+3;0 ( 3)=; 0+3= 所以 0 ( 3)0+3.4、师生归纳:法则:字母表示:三、当堂评价计算:(3) ( 5); 0 7; 7.2 ( 4.8);3-25.4四、拓展提升1、计算:(53) 16;(37) ( 47);(一210) 87; 1.3 ( 2.7);2、分别求出数轴上下列两点间的距离:表示数8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表示数一2的点与表示数一3的点.五、课后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数之差一定小于被减数B、减去一个负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C、减去一个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