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054582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2)分类(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岩石的转化(1)循环物质的名称:为岩浆岩;为沉积岩;为变质岩;为岩浆。(2)岩石的形成过程A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B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C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反思

2、归纳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题组

3、一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考查岩石的形成过程(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下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B C D答案1.C2.C解析第1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变质岩。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第2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而形成。图中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

4、浆岩。读图技巧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2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题组二岩石判断与岩层分布下图中为沉积岩,为岩浆岩。读图,完成34题。3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ABCD4若为石灰岩,则与的接触地带易形成()A花岗岩 B大理岩C页岩 D砾岩答案3.C4.B解析第3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岩浆岩穿过了岩层,则形成年代更晚;岩浆岩穿过了岩层,说明

5、形成年代晚于。第4题,岩浆温度很高,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特别提醒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就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

6、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判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等环节,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规律,推断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图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典型的地理过程示意图,判读时,一是要把握图中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关键信息,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二是要把握不同类型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图甲所示景观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石柱。图乙为“岩石圈物

7、质循环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图甲中岩石属于图乙中的()A B C D2图甲中石柱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A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B地壳下沉岩浆喷发风化侵蚀C岩浆喷发地壳下沉风化堆积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思维过程三步读图:甲图为景观图,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B2.D考点二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L为未定板块边界,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如图中a是两大

8、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如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深度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误的说明理由。(1)板块就是地壳。答案错误。理由:板块是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地理单元。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2)海沟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答案错误。理由: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裂谷则是陆地板块张裂形成的。(3)印度洋板块就是印度板块。答案错误。印度洋板块属于六大板块之一,大板块可分成若干小板块,

9、印度板块是印度洋板块中的小板块。题组一板块的分布1(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答案A解析根据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特征,可以判断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读图技巧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判读技巧“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题组二板块

10、构造理论的应用2(2011海南地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答案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米3 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解析海沟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分界线;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考点三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11、结构。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深度辨析1山地一定是背斜,谷地一定是向斜。答案不对。因为在外力长期的差异性侵蚀下,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2地质构造就是构造地貌。答案不对。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错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如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构造控制形成的地貌,如山地和谷地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1

12、)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水最重,分布在下部。(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

13、区烈度会变大。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题组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 B地壳作用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山地。2(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B、C、 D、答案D解

14、析图中显示,处是断层,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题组二地质构造图中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3(2014山东文综)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由老到新的顺序是()A、 B、C、 D、答案B解析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是中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根据向斜东翼的地层关系,可知比老。覆盖在、上,最新。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4)根据海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