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观察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054022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观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观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观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观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观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观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观察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幼儿的袭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重要的问题行为之一。本文从不同年龄段幼儿袭击性行为分布的特性及因素、不同年龄段袭击行为与性别关系的变化、不同年龄段袭击行为的体现方式的变化三个角度浅析分析学前小朋友在园内的袭击性行为。并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便幼儿教师参照。核心词:幼儿 袭击行为 不同年龄段 建议问题提出幼儿的袭击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社会行为,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方面。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和后天影响因素的互相作用决定了人内在存在的袭击心理在将来生活中的指向。如教养合适,这种内在的袭击心理也许指向某些故意义的目的,如征服外部环境并在驾驭外部环境中获得成功,目的就会变成人们心理中的积极成

2、分,如坚韧性、毅力等意志品质;若未受到合适教育指向某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的,如伤害别人、危害集体和社会利益等,则这种袭击就是有害的,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养者应特别注意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及时予以合适教育,以便为幼儿将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本。袭击性行为的含义及界定袭击性行为一般是指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毕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肯接受的行为。它是一种故意伤害她人,并给她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因此,小朋友身上的袭击性行为可以定义为故意伤害她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涉及打、踢、推、掐等身体袭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袭击行为。一

3、、 研究对象、措施及过程1、 研究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六个班级。2、 采用事件取样法 即以选定的行为或时间的发生为取样原则,从而进行观测记录的措施,所需的条件是在自然情境中档待所需要观测行为的浮现,当行为浮现后立即将行为记录下来。3、 环节 1) 拟定袭击行为的操作定义及观测的行为范畴。我们把袭击行为定义为:任何运用踢、抓、拍、拧、掐、推以及运用工具等故意伤害她人的身体动作,或者是浮现骂人等故意伤害她人的言语袭击行为。2) 拟定观测记录的维度,在本次观测报告中,重要从如下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即:袭击者与被袭击对象的性别关系;袭击行为的体现方式即身体袭击、言语袭击。3) 编制观测登记表。观测登记

4、表涉及袭击者与被袭击者性别、班级以及针对袭击行为的操作定义所列出来的具体袭击方式。4) 正式观测。正式观测以幼儿园的班级为单位,每个年龄班观测两次,每次观测的时间是从上午的8点到10点钟,涉及小朋友用餐时间、上学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三、分析及成果1、袭击行为样本的分布状况观测记录收集起来后来,最后得到袭击行为事件33件,这33件袭击行为的发起者年龄和性别的次数分布见表1表1 袭击者年龄和性别的次数分布与百分数 年龄男 百分数女 百分数合计 百分数小班18%32.%14中班969.3%43.7%133.4大班2333%66.7%682合计2266.6%13.4%3310%由表1可知,小班幼儿的袭

5、击性行为在本次观测中所占比例最高,是由于在该阶段幼儿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且小班幼儿处在平行游戏阶段,因此袭击与冲突重要是由物品或争夺空间引起的。如在小(1)班观测的过程中,在盥洗后回到座位开始游戏活动之前,就有两例因争抢座位而引起的袭击行为。而中大班袭击性行为则成递减趋势,一方面是由于争夺空间物品的现象减少、,因此浮现袭击性行为的几率较低。就本次观测中所得数据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袭击性行为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2、 袭击者与袭击对象性别关系的年龄变化(见图1)图 不同年龄段袭击性行为性别关系的变化就观测到的现象而言,小班幼儿对自身的性别概念基本上模糊的,始终被教师强化自身性别角色的意识,因

6、此在活动中幼儿的分组总是按照教师的规定来的,即教师基本上以性别概念来对幼儿进行分组。因此无论是在集体活动中还是在自由活动中,同性幼儿待在一起的概率相对来说较高。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在与同性伙伴交往中抢夺地盘、玩具、食物的现象较普遍,因此袭击性行为发生的几率较高。根据既有研究,学者们普遍觉得幼儿的性别概念重要涉及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2】。性别稳定性大体在45岁即中班阶段,幼儿已有了对自身性别的结识基本稳定,或故意或无意地选择与同性幼儿交往,但与此同步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变强烈,因此在这一时期,同性袭击与异性袭击的差别不太大。到了大班阶段,幼儿对自己、她人的角色有了清

7、晰、稳定的结识。幼儿开始更多的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而幼儿在园的袭击行为重要来源于同伴间的互动,自然,其袭击行为的对象也多以同性别小朋友为主。3、 袭击行为的体现方式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见图) 图不同年龄阶段袭击行为的体现方式的变化图据史慧中的研究:3-4岁幼儿能掌握100个左右的词汇且以动词、名词、语调词为主【】。所说的句子较短,口语体现能力较弱,幼儿的情绪特点是“有感于内,必形于外”,该特点在小班幼儿身上更为明显。因此,小班幼儿一旦与同伴发生争执,身体袭击是她们采用的首要解决问题的措施。4-5岁是学前小朋友词汇丰富的活跃期【3】。在该阶段,中班幼儿句子构造发展较为明显且初步

8、学会根据状况拟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中班阶段言语袭击现象浮现一定限度的增长。岁后来,幼儿语言体现能力明显提高且已经具有能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言语。同步,因父母和教师对大年龄孩子浮现的身体袭击比较注重,会予以坚决制止。而对她们的言语袭击相对容易忽视。因此,小班阶段,幼儿较多使用身体袭击;中大班阶段,身体袭击逐渐减少,言语袭击的比例逐渐增长。四、 教育建议1、 由表1可知小班阶段的袭击性行为在3件袭击性事件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前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角色游戏和活动中故意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同一类玩具和活动器械;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教师应在活动前故意与幼儿讨论活动规则、角色担当、场

9、地安排、玩具分派等问题,提高小朋友同伴间合伙和友爱的技能。一旦发生袭击性行为,教师应用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游戏权利剥夺等方式进行干预。2、 就图1所表白的现象来说,小班阶段同性袭击行为较多的因素是教师的不合理安排分组所致,固然并非是取消这样的不合理分组就会使袭击性行为下降,而是教师应当把更多的积极性交给小朋友让她们自行决定分组,与不同性别幼儿开展更多的同伴交往。教师如若强化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可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运用游戏等方式来协助幼儿获得角色认知。固然在面对袭击性行为时,无论是针对同性幼儿还是针对异性幼儿,教师都应当给与合适干预和避免,具体措施如上。3、 图2实际反映出的是一种教师及家长容

10、易忽视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言语袭击行为逐渐增多。在园所时,教师应细心观测言语袭击倾向较重的幼儿,及时与家长沟通,提示家长转变某些不当教育观念和措施、配合教师在园内的教育工作等。此外,教给家长某些切合实际的小技巧如缩短游戏时间、减少外出游玩机会等负惩罚的手段来减少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当幼儿体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时都要予以及时表扬进行强化。参照文献:【1】管红云,王声湧,刘治民,等. 学前小朋友袭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学校卫生 .(11):93【2】张文新 小朋友社会性发展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99.7【3】张明红 学前小朋友语言教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4

11、】李季、徐燕明童心解读初期情绪健康与情意智能培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 .3【5】张明红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红幼儿心理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道谢 在本次观测中非常感谢教师帮我们联系、安排幼儿园;在下园观测前帮我们审视、修正观测登记表,并在观测结束后协助我们理清思路以便完毕后期分析总结的工作。感谢幼儿园的园长及各个班教师的支持和配合,为我们提供了宽松、自然的观测情景。由于本次观测分析是初次,诸多环节难免有纰漏、对观测成果的分析较浅显且带有个人观点,不免有不科学之处。且对小朋友的部分行为没有找到充足的理论支撑,这是本次观测分析过程中暴露出的自身的局限性之处,恳请教师予以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