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470537485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23.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在中外历史上,人类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传承文化。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不同的载体都有其发展过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我们得以了解文明的成长与发展。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命题点命题点考题取样考题取样核心

2、素养解读核心素养解读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2023浙江T14、18、20;2022北京T9;2022湖北T6;2022辽宁T6;2021天津T17;2021山东T41通过整合古今中外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些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2结合相关史料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概况,掌握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背景及其意义,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3、。3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要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培养家国情怀。文化遗产2020江苏T27;2022.1浙江T17;2021.6浙江T2、T16命题分析预测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本讲知识属于高考中频考查点。高考侧重考查文化传承的不同载体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涉及。2.预测:古今中外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意义,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可能是考查的重点。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4、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从形态上分为从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标志世界遗产公约标志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 标志标志 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充分保护和适当利用相结合。1.背景:(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由各民族在数千年

5、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严重威胁。人为自然圆明园毁灭后秦公一号大墓,1976年开始发掘,发现盗洞247个。(汉唐近现代)被酸雨侵蚀的玛雅神庙故宫的一些宫殿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腐蚀早已成了危房遭受地震的尼泊尔的故宫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2019年巴黎圣母院被烧圣约翰大教堂的废墟(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各国经验与措施(1)古代:收藏艺术珍品世界欧洲中国法国国王收藏的蒙娜丽莎赵明诚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汉斯斯隆卢浮宫:古典绘画和雕刻乾隆的三希堂和石渠宝笈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历代帝王、

6、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欧洲世界 2.各国经验与措施(2)近现代:通过立法保护材料2:第六条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第九条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材料1:希腊是欧洲较早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1834年希腊通过了第一部

7、文化遗产保护法,确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文化遗产是所有希腊人的共同国家财产,任何投资和发展计划都不能对文化遗产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希腊政府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注重立法、注重保护、注重遗产整体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并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贺云翔、郑孝清中国城墙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材料: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修建工程,

8、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程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世界遗产在中国(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等、精神与感受。(2)完整性。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3)世界性。拉美西斯二世时期修建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整体搬迁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9、19821961194919301906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到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为5058处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还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潮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许附马府,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开元寺,道韵楼韩文公祠,等.南京国民政府:古物保存法(1)背景:伯希和正在藏经洞挑选经卷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壁画清末,国运调故,战乱不断,文物古迹毁损、盗报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外国探险家也打着考察的旗号

10、,对中国古物大肆搜刮,并不断运出国境。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随着近代科学方法传入,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古物为先民文化之结晶,又为历史之实证。欲发扬民族之精神,宜先明过去之历史文化”,因此需要制定古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将古物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斯坦因当年所拍的藏经洞(2)意义:古物保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由中央政府公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令,第一次以专门法规的形式将文物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为中国近代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使文物保护有法可依。尤其在阻止外国考察队私自独立考察、防止珍贵文物外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中华民国颁布的第一个文物法规。1930年6月7日由国民政府

11、公布,共14条。主要内容包括:(1)古物的范围和种类。包括与考古、历史、古生物等学科有关的一切古代遗物。(2)古物的保存方式。除私有者外,均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责成保存处所保存,并制作照片存教育部、内政部、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等处。(3)古物的管理方法。规定官方古物应每年造表上报,私有重要古物应向官方登记并不得转移于外人。(4)地下古物均属于国有。.南京国民政府:古物保存法(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世界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1972年)宗旨内容发展完善成就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003年

12、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至2017年,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数量达到1121处。(二)世界遗产公约措施方针意义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

13、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2.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二)世界遗产公约二、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14、,成为缔约国。1985年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意义: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2.表演艺术;表演艺术;3.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15、4.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5.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思考:如此丰富的非遗,大家却说不出多少,反映了什么问题?截至截至20202020年底,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42个。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截至,截至20142014年共有年共有13721372项。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地位代表古代文明遗址近代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本课思维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