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53574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

2、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

3、如,蛙的红细胞。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种群有哪些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2、什么是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

4、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

5、依据。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6、什么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7、什么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二、应会

6、知识点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3生命的物质基础1.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主要元素(6种),基本元素2.哪种元素占细胞组成

7、的比例3.B元素,Fe元素的作用4.什么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1.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6种?无机化合物2种,有机化合物4种2.哪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比例?哪种化合物占细胞干重的比例?3.区分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注意理解不同种生物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含水量也不一样4.无机盐多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细胞内。无机盐对生物体有什么作用?当生物体缺少了Mg2+、Fe2+、Ca2+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5.糖类的作用?组成元素有哪些?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分类的依据是什么?6.13页的表格熟记,区分哪些糖是植物所有的,哪些糖是动

8、物具有的7.脂类的组成元素?分类,以及作用8.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通式如何表示,每个基团的中文名称如何书写9.脱水缩合是氨基酸分子相结合的方式。理解脱水缩合的过程。肽键如何表示?什么叫二肽,多肽?10.蛋白质的多样性指什么?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11.有关蛋白质的计算参见练习册1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组成元素有哪些?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一个核苷酸包括哪3部分?核酸的分类以及分类依据是什么?13.DNA与RNA的中文全称以及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实验一: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分别用什么试剂?出现的现象是什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

9、结5篇精选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4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

10、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一、细胞与稳态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2)淋巴*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

1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1)发生的生理过程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激素调节过

12、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技法提炼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

13、境的成分。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6、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