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0532599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耻观与社会行政道德创立 白萍 别道学 单位: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 武汉行政学院处在转型期、变革期的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出现价值多元的现象。当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之时,社会行政道德的失范无疑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阻碍,它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并制约着社会新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构建当前行政道德建立的制度途径的前提下,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价值导向,反思传统的廉耻;观,重构新时期公民的荣辱意识,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必然要求。一、传统廉耻;观考辨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中,所谓廉;,指公正、廉洁、立身清白,它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是

2、一种吏德,也是一种修为;所谓耻;,指耻辱、知耻心与羞耻心,作为一种荣辱观,它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一种价值评价。荀子最早将知耻与廉洁并提,提出了廉耻;这一道德标准。此后,廉耻与义利、理欲等价值观念相并列,共同成为中国古人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的价值准那么,也成为中国古代立人之大节;。廉耻;作为一种吏德,包括三方面内容:公私之辨、贪廉之辨与荣辱之辨。1.公私之辨公私之辨,即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虽然价值理论不一致,但在公私问题上几乎都主张崇公非私;。尽管对公;的理解各有诠释,但在国家、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家庭的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都强调要为公克私。这种公私观的形成与

3、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社会构造及道德治化的文化传统直接相关。以吏德言,公私之辨;主要表达在两方面:其一,公忠体国,先公后私。公私观念开场时是作为忠;的一层含义被运用的,它主要指个体利益与诸侯国国君公室;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凡没有私心、私利,以公;的利益为重的臣僚都被赞以忠;的美誉:无私,忠也。;(?左传bull;成公九年?)所以,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周礼bull;周官?)针对当时社会亲亲而爱私;的现象,儒家学者从社会治化的角度,提出了先公后私;,以公为重;的价值观念,认为明通而公;、无有私事;是理想政治的必要条件。?礼记bull;礼运?篇进而将公、私看作大同;与小康;两个社会开展阶段的根本标志

4、,天下为公;因此成了传统中国人世代追寻的社会理想。及至宋明时期,随着传统的德治教化体系渐渐走向成熟,公私之辨更是与义利、理欲之辨相溶合,成为宋明理学家为人治世之根本准那么。所谓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朱子语类?卷十三)其二,秉公执法,清正严明。当个体利益与国家、社会之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人们应舍己为公,对此,古人根本达成了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当为官从政者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能否真正作到崇公非私,那么取决于他能否秉公执法。法律的公正与否取决于执法的公正与否,而执法的公正与否那么取决于执法者的道德素质如何。由此,执法者的清正严明也成了中国古代吏德建立的又一重要内容。立法废

5、私;,以法为度之思想源于法家。法家的立法废私;与儒家所倡导的以天下、国家、人民之整体利益为公并不完全一致。汉以后,儒家汲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以德治为主的德刑并用。于是,王道之纲常伦理成为了传统中国法治的核心精神,秉公执法也因之成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根本原那么之一。秉公执法的标准在于法;,而法执行的核心那么在于公;,这里的公;指公平和正直。公平指对人和事的一种态度,它要求人们效法自然,无所偏私,按一定原那么办事。正直就是心胸坦荡,坚持原那么,处处出于公心和坦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bull;修身?)人假如能像天地那般自然无私,不以物害己,亦不以己害物,便能成其公平。而一旦人有了私心,有

6、了喜怒好恶、亲疏远近,必然导致赏罚不分、徇私枉法,很难公平处理事务。所以,秉公执法要求为官者必须以法为绳,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故公平、正直是中国古代为官从政者之大义,非至公无以绝天下之私,非至正无以息天下之邪。;(?王阳明全集bull;山东乡试录?)2.廉贪之辨中国古人认为,所谓廉,即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义之财。廉的反面是贪,即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不义之财,索贿受贿,为了充塞私囊而不惜践踏道德与法律。故廉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廉者为何不可妄取?孟子说:取伤廉。;(?孟子bull;离娄下?)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bull;公孙丑下?)别人假如没有正当理由却馈赠钱财

7、给你,那必然是在用钱财收购你,君子怎么能被人用钱收购呢?所以廉洁之人应见利思义,将道德的价值看作高于财物的价值。况且廉不仅是个体价值的表现,廉与不廉还会影响到国家、社会之公;的价值,因为收受不义之财必然导致执法有私,影响为官者处事的公正,久之,吏不廉平,那么治道衰;(?汉书bull;宣帝纪?)。?周礼bull;天官?认为,判断考察官吏的政绩,应以六件事为标准,即:廉善,清廉而政绩优异;廉能,清廉而能干;廉敬,清廉而忠于职守;廉正,清廉而正直;廉法,清廉而秉公执法;廉辨,清廉而明辨是非。6条标准全被冠以廉字,说明廉是为官之本。汉武帝实行兴廉举孝;的政策,使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东汉的举孝廉;那么成了

8、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官制。虽然这一选拔机制也容易带来循私舞弊和道德的伪饰,后世渐被废止,但以廉洁与否作为考核、察举官员的根本标准这一点在中国古代那么始终未曾改变。明代名儒龚瑄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薛文清公从政名言?卷二)同是见利思义,不欲、不想、不敢这三种不同心理导致了从政者廉洁的三种不同境界。而自觉将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在境界的廉洁,才是最高层次的廉洁。3.荣辱之辨荣辱之辨是与耻;范畴直接相联的。中国古人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才能自觉地为善去恶、趋荣避辱。因此,羞耻心是人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是一道极

9、为重要的道德堤防,故知耻历来被称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知耻那么为人,无耻那么入于禽兽。毋庸置疑,凡人都具有荣誉感和自尊心。可是,何谓荣辱?见解殊多。荀子将荣、辱分为义荣、义辱,势荣、势辱。所谓义荣,指因重道义、修德行而得到的荣誉,义辱那么指因道德败坏、人格卑下而招来的侮辱;势荣是由权力、地位带来的荣耀,势辱那么是由外部权力强加于人的侮辱。义荣、义辱发乎内在;势荣、势辱那么来自外加。前者源于义,后者源于势,两者本质不同。故在传统儒家看来,义荣、义辱才是真正的、应该给予重视的荣辱。而对于外在的毁誉,那么不必太过在意。因为,毁誉在人,立身在己。毁誉固然可以不挂于心,但荣辱却不可不明辨。因为人一旦没有了荣辱之心,就会没有了羞耻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