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05182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共安排十三个单元。首先,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四个单元,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然后分四个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认数(一)、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十单元认数(二),分别认识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第十二单元加法,分别教学10以内的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第三部分认识钟表,安排在第十一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

2、安排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的认识物体,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的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另外用一个单元进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教学内容:在提供的场景中分别数110个物体的个数。因为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所以教材选择了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

3、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二、教学建议:.组织学生观察。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

4、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

5、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接下来的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可以是小朋友身体上的,教室里的,还可以是校园里、马路上看到的。为了锻炼一年级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安排了根据老师的口令来寻找,尝试分层安排了

6、“数身边的一个物体”、“数身边的一个很大很大的物体”、“数身边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物体”、“数身边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一年级小朋友的回答真让我兴奋,学生说:“我们学校有一个美丽的操场”、“校门中有一个自动门”、“南京是一个我喜欢的城市”、“一根针很小很小”、“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许多小朋友组成了一(1)班”、-小朋友的童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单元:比一比一、教学内容: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二、教学建议:.突出比较的方法。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

7、解并学习比的方法。教学中我发现,区分长与短的概念并不难,孩子们都是有生活经验的,有这方面的认识基础。关键是怎样比?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容易比不清。因此,怎样比?是教学的重点,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

8、,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一种是组织活动,包括第1题和第5题。第1题比铅笔的长短,不是比插图中哪枝铅笔长,哪枝铅笔最长,而是让学生模仿插图的样子拿出铅笔进行比较;可以组织同桌互相比、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比等等,第5题是找几

9、个同学从高到矮排队,进一步体会比高矮的方法。另一种是看图判断,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因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开始完成练习,像我们农村学校的小朋友,有些孩子他们不会读题,更不知道书写的格式,所以在本节课中,从例题开始,教师就应该做好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练习,教会他们如何画勾,在哪个地方画勾。右边一题,最高的画勾,最矮的画圆,有些小朋友,他认为在这三个小动物中,小兔矮,小鹿和小熊高,所以他们会在小鹿和小熊的下面都画上勾,这时候老师要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总结出小熊在三个小动物中,既不是最

10、高的,也不是最矮的,所以不能有任何标记。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看似很简单的推理,但对于少数孩子来说却很难。因为在教学时,如何要找这样的实物来演示也不是很容易,必须要几个物体的总重量和一个物体刚好同样重,如果有实物进行演示可能学生更容易理解,没有实物的时候,我是这样带领孩子来思考的,让学生去想像,一个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比太不公平了,假如三个胡萝卜这边的盘子里拿掉2根,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马上就会想到萝卜会沉下

11、去,所以一个萝卜应该比一根胡萝卜重。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第三单元:分一分一、教学内容:把一些东西按某种标准分类。分类和比较是相随相伴的,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时安排“分一分”的教学。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二、教学建议: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例题呈现

12、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重点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几部分,以及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体会可以按商品的用途、特点进行分类,感受分类的作用。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的其他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是分开放的;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是各摆一层。接着,可以提问:你觉得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吗?引导学生发表感想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

13、地安排。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P7:第1题先要指导学生看清是哪些动物。学生圈完后要组织交流,明确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哪些不能,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标准。从左往右第一排依次是鱼、狗、兔、青蛙、海豚;第二排依次是鹿、螃蟹、猴、松树、虾、鸟。能在水中生活的有:鱼、青蛙、海豚、螃蟹和虾。P8:第2题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先分别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然后讨论可以把这些工具分成几类,每一类各有哪些。第3题学生可以按形状或者颜色把树叶分成三类,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第4题的分类标准是开放的,让学生确定,进一步体会不同标准下的分

14、类结果是多样的。可以按性别分,可以按衣服颜色分,还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3题和第4题,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不会连线,也不会画圈。如果教师事先制作一份练学具,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让学生去分一分,他们可能会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第5题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思想整理书包和房间,既培养良好的习惯,又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教学内容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教学建议这节教学内容对于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不久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一大难点。首先,一年级小朋友极少认识汉字,存在书面语言障碍;其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儿童在日常生活对

15、它们有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左右手能分清,但当说到“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还有说物体左右时,有一定的困难。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

16、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一般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练习。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辨别谁在谁的哪边,要尽量联系自己的身体进行判断。2、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