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50178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管理学院营销1002徐盛宇学号:3100806049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 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 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本文着 重阐述了环境内分泌物干扰物的研究历史;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种类;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内分泌物的防治对策。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人体健康研究历史种类影响防治对策在目前人类生活、工作及活动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化学物质。其中有 些是有害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化学成份复杂,门类繁多,毒性 各异,造成对人类

2、健康及生存的威协,不可乎视,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 系、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奶、鱼、虾等畜牧水产品、衣物家 俱、建筑材料、装修物、汽车等交通工具、塑料制品中。分布在人类衣、 食、住、行及工作的各种环境中。其中具有对人体自生激素的产生、分泌、 代谢、消减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之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影响人体的各 种内分泌器官有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各种内分泌器官激 素的生理功能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及后代产 生重要影响,其中不少的种类也属于环境诱变剂的范畴,同时具有致突变、致 畸、致癌作用,但也有的与环境诱变剂不尽相同,包括范围较广,其毒性主要 作

3、用于内分泌系统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历史1930s ;实验室证实二强联苯具有雌激素活性,以后相继合成多种具有 雌激素活性的药物。1970s :日本在对“水俣病”和“痛痛病”的病因学研究中提出“环境 激素”的概念。1980s :日本、英国、美国许多地方同时发现具有精囊和卵巢的鱼、贝 类,以及雄鱼雌性化。1995 : Minnesota的学生发现畸形青蛙。同年,成立了内分泌干扰物工 作组;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列为五个最优先项目 之一。1996 : Theo Colborn由于在EEDs研究领域的杰出工作而被授予Rachel Carson Leadership Award

4、。同年5月,OECD成立EEDs筛选和研究专家 组。1998 :英国环境部公布了 EDs对野生动植物影响的调查报告,同时发布 了对EEDs相关行业的要求2. 常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种类目前全世界约有1000万种各类合成的化学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物质 都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虽然还有许多没检测出或还需进一步证实是否具有干 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女口: 2, 4-二氯苯酚、二苯甲酮等,但根据王毓秀、 卡洛等的研究报告,目前约有70种(类)能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按它们的 一般用途,可分为8类(见表1):表1国内外已检测出的可能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类型外因性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除草剂2, 4, 5

5、三氯联苯氧基乙酸、2, 4二氯联苯氧基乙酸、杀草强、莠去津、甲草胺(草不绿)、除草醚、草克净杀虫剂六六六、对硫磷、西维因、DDD、DDT、DDE、氯丹、羟基氯丹、超九氯、三氯杀螨剂、狄氏剂、硫丹、七氯、环 养七氯、马拉硫磷、甲氧滴滴涕、毒杀芬、灭多威杀菌剂代森锰锌、代森锰、代森联、代森锌、六氯苯、福美锌、苯菌灵防腐剂五氯酚、三丁基锡、三苯基锡塑料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已酯(DEHP)、邻苯二甲酸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双环已增塑剂酯(DCHP)、邻苯二甲酸双二已酯(DEP)、已二酸双-2-乙基已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洗涤剂C5-C9烷基苯酚、壬基苯酚、4-辛基苯

6、酚副产物二恶英类(Dioxines)、咲喃类(Furans)、苯并(a)芘、八氯苯乙烯、对硝基甲苯、苯乙烯二(或三)聚体其他化合物 双酚(A)、多氯联苯类(PCBs)、多溴联苯类(PBBs)、甲基 汞、镉及其络合物、铅及其络合物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1.模拟/干扰雌激素的环境化学物a. 多氯联苯化合物(PCBs):该类化合物约有209种,由于其良好的绝缘性和 耐火性,被广泛地用于各行各业。PCBs在环境中很稳定,能通过食物链富集。 一般说来,PCBs是通过其有毒降解产物对有机体产生损害的,它能透过胎盘对 胎儿产生毒害作用。b. 烷基酚类:包括壬基酚、辛基酚等,被广泛地用作塑料增塑剂、农药乳

7、化 剂、纺织行业的整理剂等。不仅污染广泛,而且其雌激素活性也很高。c.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 : PAEs被大量地用作塑料,尤其是聚氯乙烯塑料 (PVC)的增塑剂和软化剂,约占增塑剂消耗量的80%。PAEs也普遍用作驱虫 剂、杀虫剂的载体和化妆品、合成橡胶、润滑油等的添加剂。当前,PAEs已成 为全球性的有机污染物,造成了大气、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d. 二苯烷烃(diphenylkanes) /双酚化合物(biphenols, BPs):二苯烷烃包 括双酚A、双酚F、双酚AF等。普遍用于塑料行业,其中双酚A是生产碳酸聚 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和聚丙烯酸酯等的主要原料。实验证实,双酚化合

8、物 具有雌激素活性: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诱导乳腺 癌MCF7细胞黄体酮受体水平升高,使切除卵巢的小鼠阴道角质化。由于二苯烷 烃衍生物十分广泛地散布于环境中,人类BPs潜在暴露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 题。e. 有机氯杀虫剂和除草剂: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残效期很长 的有机氯杀虫剂,包括狄氏剂、毒杀芬、林丹、十氯酮、DDT等。至今,环境 中残留的有机氯化合物仍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危害。此外,近20年来出现的 拟除虫菊酯类,被农业和家庭广泛用作杀虫剂,现已证实它能刺激乳腺癌MCF7 细胞增殖和p52基因表达。f. 植物雌激素(PEs)和真菌雌激素:多种黄酮(如5

9、, 7-二羟黄酮、7, 8-二 羟黄酮),异黄酮(如5, 7-二羟-4甲氧异黄酮、玉米烯酮等)能与雌激素受 体结合,调节雌激素相关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PEs能促进靶细胞的生长,同雌 二醇竞争性地结合雌激素受体,增加子宫鲜重,调节发情周期,PEs还能诱导 催乳素合成。此外,PEs能刺激PR1细胞生长。g. 金属类:金属类内分泌干扰物对天然激素大多呈现拮抗作用。研究表明,铅 能降低垂体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的生理作用,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FSH和 LH水平;铅还能影响雌激素对成熟前期小鼠子宫各型细胞的作用,抑制雌激素 诱导的子宫嗜曙红细胞增多和子宫内膜基质水肿。镍使大鼠孕酮分泌下降,发 情周期延长。

10、3.2干扰睾酮的环境化学物:苯乙烯、二硫化碳使男性血清睾酮降低;林丹、铅以及多数邻苯二甲酸酯使 大、小鼠血清睾酮降低,而且有林丹暴露史的小鼠成年后表现性行为异常。3.3干扰甲状腺素的环境化学物:a.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DCs) : DCs是应用广泛的抗真菌化合物,主要包括 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ADTCs)和乙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EBDCs)。口服 EBDCs可使大鼠血清T3、T4降低,并反射性地升高促甲状腺素水平,导致甲状 腺增生和小节结状肿。此外,亚乙基硫脲、福美锌以及亚乙基双硫代氨基甲酸 锌能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甲状腺素的合成。b. 多卤芳烃:多卤芳烃(包括四氯联苯二

11、噁英TCDDs)能直接干扰甲状腺功 能、甲状腺素代谢酶以及血浆甲状腺素转运系统。PCBs或多溴联苯能大大降低 血清T3、T4水平,并降低大鼠促甲状腺素对T3、T4的调节作用。母体内的多 卤芳烃可向胎儿转移,使胎儿和新生儿阶段脑组织和血浆的甲状腺素水平降低, 并伴有脑组织甲状腺素5 -脱碘酶活性升高。它们使胎儿或婴儿血浆和脑组织 的甲状腺素水平降低或使分解甲状腺素的酶活性升高,从而削弱甲状腺素对神 经系统发育的重要作用,这对人类和野生动物脑的发育有深远的影响,有关研 究将有助于解释多卤芳烃的发育神经毒理学机制。c. 其它环境化学物:噻唑吡啶是一种除草剂,可使大鼠血清T4降低、TSH升 高、甲状腺

12、增大、甲状腺滤泡细胞肿瘤发病率升高。氰化物暴露使人血清T3、 T4降低。3.4干扰其它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a. 干扰儿茶酚胺:铅、可卡因、去甲可卡因、二硫化碳均能升高动物或人血清 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b. 干扰FSH、LH:二硫化碳、铅能升高血清FSH和LH水平。c. 干扰其它激素:铅还能影响生长激素抑制激素,植物雌激素能刺激催乳素合 成与分泌。4. 环境内分泌物的防治对策(1 )减少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释放。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据此制订出排放标准和专项法律,使其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处于监 控之中,控制其对环境的排放。(2) 加强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实验室研究。找出快速、灵敏、经济的鉴 别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特别加强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殖与发育毒 性、致癌性等机制的研究。(3) 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环境教育与宣传,让公众正确认识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从而保护人类自 己。5参考文献1 赵泽贞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及建议中国环 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 20092 邱志群,舒为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浅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1(5)3 邓茂先 陈祥贵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 册,2000(2)4 吴德生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健康环境与健康杂志J.20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