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0484369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题解题方法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政治计算题解题方法探究 宜昌英杰学校 王长莉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及各地模拟试题,往往都会有一定的计算题。从阅卷情况看,考生在这方面的失分率较高。本文拟从计算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考查方位、解题思路等方面作出分析,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启迪。 一、计算商品的价值量 (一)涉及的基本知识 1价值量与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对于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价值量只能有一个。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3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分类例析 1计

2、算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例1(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24)2010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价值80元,全社会A商品的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A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分别是A. 10万件、80元、800万元 B. 10万件、40元、400万元C. 20万件、80元、1600万元 D. 20万件、40元、800万元解析:解答本题要区分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与社会价值总量这两个概念。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是某种商品在一年生产的总数量,与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

3、率成正比。因为题中A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原来总产量10万件,现在提高一倍是20万件,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提高一倍,价格是原来的一半,40元。因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还是原来的80元10万件=800万元。答案选D2计算货币价值变化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例2(2008全国卷I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

4、元 D18.75元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计算出“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为15元(1+50)=10元;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国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时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为10元(120)=12.5元。 3 计算商品的价值总量、价格总额 例3(2013广西卷) 24.假设某国M产品只由甲、乙两家企业提供,售价为10元。2011年,甲企业生产500万件,乙企业生产400万件。2012年,甲、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产品的价格和社会总价值分别是A.5元 9000万元 B.10元 9000万元 C.5

5、元 18000万元 D.10元 18000万元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计算问题。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为某国M产品只由甲、乙两家企业提供,故甲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一倍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故2012年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又因为其他条件不变,价值决定价格,故M产品的价格为5元。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故2012年价值总量与2011年相同,即(500400)10=9000万元。故正确答案选A。解题技巧归纳: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

6、动生产率成反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如果计算的是价值则只需要考虑价值量的变化即根据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如果计算的是价格,就要综合考虑价值、通货膨胀(紧缩)率或纸币发行量、货币本身币值、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二、计算货币的发行量 (一)涉及的基本知识 1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

7、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二)分类例析 1计算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例1(2013年海南卷1)2012年某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假设2013年该国待售商品量增加14,货币流通速度提高5,物价水平上涨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A减少118B增加118C减少1 62D增加162解析:直接运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假定2012年待售商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物价水平均为1,则2013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14%)(1+3%)/(1+5%)l.118。所以应比上一年增加11.8%。答案选B2计算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例

8、2(模拟题)如果某国在一年内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8元/件,在这一年内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该国货币的发行量应为_亿元。如果这一年该国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纸币相当于上一年的_元,这会引起_。 A8000 0.5通货膨胀 B41300 0.25购买力降低 C16000 2纸币升值 D2000 3购买力提高 解析: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因此,这一年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5000亿件8元/件)/5=8000亿元;而这一年该国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纸币,为

9、实际所需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纸币的购买力只相当于上一年的0.5元。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计算技巧归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纸币贬值率=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 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通货膨胀/紧缩率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三、计算汇率 (一)涉及的基本知识 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所以,汇率又称汇价。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分类例析 1计算两国间的汇率变化 例1(2010江苏卷7)中国人民银行

10、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13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解析:由题目可知,同样是以100美元兑换人民币,2010年5月4日可兑换的数量少于2007年8月24日可兑换的数量,这就表明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本题答案为D。 2计算币值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例2 (2005全国卷25)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

11、买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A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多支付人民币2.5元 解析:本题中“1欧元=10元人民币”的汇率表示方法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来折算为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欧元升值了5,就表现为1欧元可兑换的人民币数额增加了5,由原来的1欧元=10元人民币变为现在的1欧元=10+105=10.5(元人民币)。小张购买这件小饰品,原来应支付510=50(元人民币),现在应支付510.5=52.5(元人民币)。52.5元50元=2.5元。故答案为D。 计算技巧归纳:判断汇率升高或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

12、位外汇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如果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的人民币减少,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汇率与本币币值成正相关,本国汇率与外币币值成反相关。四、个人收入 (一)涉及的基本知识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

13、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土地和管理等。 (二)分类例析1计算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例1(模拟题)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出租住房,年收入2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10万元 B9万元 C8万元 D7万元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并准确理解关键词“劳动收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在本题中,只有年薪是劳动收入,即5万元+2万元=7万元。购买股票、红利收入和出租住房的收入都是非劳动收入。所以,答案为D。 2计算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14、 例2(2010安徽3)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人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26000元 B36000元19000元 C49000元21000元 D44000元11000元 解析: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人是:36000元+8000元=44000元;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5000元+6000元=11000元。答案为D。 注意:考生往往把“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其实,这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因为,其妻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和投资者,而不是出卖劳动力给别人。 计算技巧归纳:个人的劳动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按劳分配收入、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收入、按劳动要素收入都属于此类收入。判定收入类型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所有制性质分类,公有制经济所对应的是按劳分配,个体经济对应的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对应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